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聚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好房子”,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大省,江苏要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建设“好房子”的重要意义
建设“好房子”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心系百姓安居冷暖,整体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对建设“好房子”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讲政治体现在“好房子”建设各项工作中,以挑大梁的“着力点”找准工作的“落脚点”。
建设“好房子”是顺应人民群众需要的重要举措。当前,江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住房期待已从安居转向优居。年轻人偏向功能多元、个性表达和社交支持,养老群体注重无障碍设计、社区安全和生活方便,改善人群看中更优设计、更全配套和更好服务,多孩家庭需要更大储物空间、灵活可变布局。人民的需求就是发展的动力,要通过设计的优化、材料的创新、建造的变革、运维的完善、服务的提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心、放心、舒心、省心的居住环境。
建设“好房子”是推动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江苏从改善型住宅入手推动“好房子”建设,设计优、品质佳、服务好的住宅项目去化情况普遍较好,有力带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建设“好房子”,需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统筹考虑保障房和商品房,兼顾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全面提升各类住房品质,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提供更广阔应用场景,有助于稳投资、扩内需、促消费,有助于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系统谋划,率先推动建设“好房子”的创新实践
注重好设计。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制定住宅品质改善提升若干措施,进一步细化空间规划引导、土地资产配置、存量用地开发、建筑设计优化、建设管理强化、完善验收交付等政策举措。编制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将住宅结构层高提升到3.1米以上,强化防水保温、隔声降噪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按照建筑面积设置车位配比,探索灵活性、适变性的住宅套型设计,让住宅的每平方米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目前,13个设区市均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指导性文件,落地了关键指标、细化了设计要求,为提升住宅品质提供了设计引领。比如,无锡市对高品质住区实施分类管理,苏州市打造“智能建造+智慧品质+全生命周期”住宅。
突出好建造。全面开展“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实体质量、性能品质、居住体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隔声、串味、渗漏等问题。在围护结构、热泵空调、智能智慧、建筑防水、给水排水、全龄友好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公告两批32项新技术,带动几十家企业提供百余项新产品供建设各方选用。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高住宅全生命周期质量。健全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夯实开发单位首要责任,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引导开展改善型住宅项目自评价,充分接受社会监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程质量治理格局。
聚焦好维护。优化住宅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更新住宅使用说明书,进一步完善住宅品质保障、保修维护、装修服务等要求,为业主提供个性化装修服务。鼓励开发单位购买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提高住宅防水、保温、装修、供热供冷系统等保修期限,其中住宅地下工程、屋面工程、外墙等公共部位的防水保修期限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至10年,逐步推动数字化交付,为业主使用中可能遇到的保修问题加上一把“安心锁”。加快推进房屋安全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质量安全保险等制度创新试点,积极推广“保险+服务+科技”模式,不断健全房屋安全长效管理制度。
提升好服务。大力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强化履约监管与信用管理,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全面提升保洁、安保、养护、维护等基本服务水平,将履约情况、业主满意度作为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完善激励与退出机制。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搭建议事协商、纠纷调处平台,完善线上线下建言、监督、表决通道。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物业,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拓展服务领域向养老、家政、托育等领域延伸,提供多元化社区服务与定制化个性服务。围绕公共收益监管、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应急使用、业委会规范运作等,发布物业管理服务可推广经验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
狠抓落实,奋力推动江苏在建设“好房子”上走在前、做示范
推动新房子建设成为“好房子”。持续完善住宅品质提升支持措施,推动制定更实效的金融财税政策,贯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各环节。提升设计品质,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住宅性能和住区空间品质协同提升,以高品质引领“好房子”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等新要求,完成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修订。坚持科技赋能,健全产业体系,夯实品质提升基础,推动将不同面积、不同价位新房子都建成“好房子”。选用节能环保材料,采取高效低碳建造方式,推广全屋智能,健全清晰、权威、可信任的评价体系,让“好房子”的市场价值充分体现。
聚焦旧房子改造成为“好房子”。结合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着力解决老旧小区环境差、设备配套不足、管线老化等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推动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改造,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加大装配化装修、整体厨卫改造、围护结构保温层改造等集成技术在旧房子改造中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物业服务资源整合,通过片区化统筹、盘活闲置资源、智慧化改造等方式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通过实施改造试点,不断总结提炼可推广经验做法,逐步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
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充分发挥“好房子”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体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开展城市社区专项体检,统筹盘活社区存量资源和低效闲置空间,加快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统筹实施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