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泰州市红十字会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联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多家市属国企、驻泰央企,打破传统公益“高门槛”壁垒,携手创设了“一分钱”公益工程,将机关食堂、早茶门店、充电站、停车场等日常场景转化为公益入口。这场始于“一分钱”的温暖实践,不仅激活了市井烟火中的善意微光,更在历史人文基因与现代治理逻辑的共振中,书写出“消费即公益、行动即慈善”的新型公益叙事,让千年古城焕发出“全民共建、善意循环”的文明新活力。
现象呈现:“市井烟火”中的公益觉醒
在泰州,公益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市井烟火。当市级机关食堂的就餐支付系统响起第一声“谢谢”,当早茶集团门店“留芳茶社”的笼屉蒸腾起带着善意的热气……泰州人正用“一分钱”的哲学,重新定义公益的温度与维度。
“日用式”的参与场景。机关干部每就1次餐、早茶门店每售1个包子、充电桩每充1次电、花木集市每卖1盆花……机关食堂、泰州早茶集团、中国铁塔泰州分公司等工程合作单位就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分钱。这些嵌入“饭碗里”“舌尖上”“轮胎下”“花盆中”的微捐赠,如同千万颗星子,在泰州的晨昏线间织就了一片流动的星河,让公益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日常。
“全民式”的情感共振。美籍华人徐锡茂老先生见证了泰州早茶集团“留芳茶社”门店“‘一分钱’公益工程合作伙伴”揭牌仪式,他眼眶泛红,当场捐出1000元,“在美国吃不到家乡的包子,却在这里尝到了家乡的善意”;退休教师吴玉兰攒下127分爱心积分,视其为“参与美好的勋章”;抖音“一分钱温暖一座城”话题下,网友“凤城草民”留言:“原来公益不是遥远的感动,而是身边的烟火气。”
“双向式”的温暖奔赴。早茶集团“古月楼”“桃园里”等门店加入公益工程后,客流量增长了10%,顾客直言“在这里吃饭有温度”;中国铁搭泰州分公司充电站因“公益充电”标识成为文明地标,充电桩使用率提升8%……公益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效益,更转化为可见的商业价值,形成“公益口碑—商业价值”的温暖经济良性循环。
实践路径:“四色交响”中的生态重构
泰州市红十字牵头引发的公益革新,是一场“党建红、国企蓝、志愿橙、机制金”的四色交响,构建起“机关+国企+红会+市民”的四维协同体系。
“党建红”铸魂公益的“价值灯塔”。合作单位构建起“党建+商业+公益”联盟,将公益纳入党建实践清单。机关食堂变身“公益熔炉”,机关干部每餐捐赠一分钱,既是消费行为,也是党性淬炼的具象化实践;早茶集团党支部将“每售一个包子捐一分钱”作为党建新路径,让党旗在公益一线飘扬。这种“党建赋能公益”模式,将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诚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所言:“每个工作日的一日三餐,都是一次‘微公益’的政治仪式。”
“国企蓝”托底公益的“长效引擎”。国企以资源优势为公益搭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场景与公益使命的深度融合。早茶集团将公益理念融入品牌文化,推出“公益早茶套餐”,让传统美食成为善意载体,实现品牌温度与市场热度的双提升;农发集团将花木集市打造成“善意花圃”,让“买花即行善”成为消费新时尚。国企的参与,不仅为公益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更以“公益+商业”模式证明,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可以同频共振。
“志愿橙”激活公益的“末梢神经”。外卖小哥成了“流动公益宣传员”,送餐箱上的项目海报成了城市移动剪影;一些驻泰高校学生自发成立“一分钱公益社团”,设计“公益明信片”在校园义卖;退休教师组成“公益宣讲团”,在社区分享捐赠故事;64岁的吴奶奶则把广场舞队变成“公益文艺团”,在表演间隙插入“一分钱”公益顺口溜,“包子香,善意长,一分钱里有担当……”这些“志愿橙”如同公益的毛细血管,将善意渗透到城市肌理,有效推动了社会公益力量从“被动动员”向“主动创变”的转变。
“机制金”畅通公益的“循环脉络”。注重技术赋能,开发专用二维码,实现“消费即捐赠”的实时分账,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单位通过“月结式”协议确保善款透明;强化制度闭环,建立“爱心积分”“公益观察团”“爱心银行”,形成“捐赠—监督—反馈—再参与”的完整链条。受助大学生小敏,主动加入社区“公益晚自习”,表示“曾经我在黑暗里接过火炬,如今我要成为火种”。社区早餐铺老板李大姐受早茶集团启发,主动贴出“每售出1份豆浆油条捐1分钱”的告示,表示“大集团能做,我们小摊子也能攒善意”。当制度创新遇见民间活力,善意便会生长出自我复制的力量。
文化解构:“三重价值”中的深度共振
在历史与现代的共振中,泰州以“一分钱”公益为支点,将千年文脉中的民本思想熔铸于现代治理实践,在人文基因的传承、治理逻辑的突破与文明范式的重构中,勾勒出公益生态的三重价值坐标系。
历史人文基因的传承演绎。泰州“一分钱”公益工程的深层动力,源于对千年文脉中民本思想的现代演绎。北宋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治理智慧转化为“党建+公益”的制度设计,将古代“官府为民谋利”思想与现代基层治理结合;明代王艮“百姓日用”的哲学突破,通过日常消费场景实现“公益生活化”,让“满街都是圣人”的平民哲学变为现实;清代郑板桥“枝叶关情”的人文情怀,在受助者反哺社会的故事中得以延续。这种“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创新,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公益创新的源头活水,为现代公益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
社会治理逻辑的范式突破。项目最根本的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公益的认知壁垒,在于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传统公益常困于“高门槛、宏大叙事”的误区,而“一分钱”模式以极低的参与成本、便捷的参与方式,实现了从“精英公益”到“全民生态”的认知革命。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以“微捐赠”消解经济压力,以“日常场景”打破时间限制,以“情感共鸣”替代道德绑架,使公益从“精英圈层的孤光”变为“市井烟火的星海”。在社会治理层面,项目构建了“政治、经济、社会”三维共振的公益生态——红色领航实现政治价值,企业参与实现经济价值,爱心银行实现社会价值,打破了传统公益的价值孤岛,证明公共事务可通过多元协同实现多重目标。
现代文明演进的深刻启示。从范仲淹的“忧乐天下”到现代人的“分币公益”,泰州用千年文脉滋养现代治理,以微小行动重构公益哲学。这种“微而美、小而暖”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地标建筑的高度,而在于善意流通的广度;不在于宏大叙事的力度,而在于凡人善举的温度。“一分钱”公益的本质,是将公益从“例外性善举”转化为“日常性习惯”,让文明从“倡导性理念”沉淀为“全民性共识”。当每个消费场景成为公益触点,当“微捐赠”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便拥有了最坚韧的文明内核——这种内核源于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理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理念的当代应答,更是对新时代公益哲学的重新定义: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振臂高呼,而是千万普通人弯下腰,用指尖拾起星光,共同织就照亮世界的银河。
(作者系泰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