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泰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擦亮“到泰州 泰周到”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着力破解涉企行政执法现实难题,切实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与企业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数智赋能,推动规范精准执法
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传统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增加企业负担,也严重制约执法质效。为切实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与精准化水平,泰兴市积极探索“大数据+”管理模式,强化泰州市“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广和创新运用,深化“综合查一次”行政执法改革。今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检查223次,有效压减检查频次近388次。根据“泰州通”被检查企业评价反馈,泰兴市涉企行政检查满意度达98.43%。
强化“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广运用。作为“互联网+监管”平台全面运用“先行市”,泰兴市与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实时沟通机制,结合平台运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对优化平台功能、完善业务流程提供针对性建议。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家执法部门、17个乡镇(街道)全面接入“互联网+监管”平台,超1000名执法人员注册“泰政通”。
推动行政检查“扫码入企”。强化数据互通共享,既支持部门内部联合检查,又实现跨部门协同检查,实现“一次扫码、多事联查”,推动检查结果跨部门共享,实现“综合查一次”。今年7月,开展首期“码上查”行政检查直播活动,4家执法部门对3家医美体育领域企业开展“扫码入企”联合行政检查,涉及本次检查的54项检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超10万网友在线观看,取得良好法治效果。
探索优信豁免沙盒监管。印发《泰兴市优信豁免沙盒监管试点工作方案》,创新信用积分监管,制定信用积分管理规则,按照检查事项、检查结果等要素,对市场主体进行量化记分并动态调整,根据积分情况分级开展日常监管。同时,设置优信豁免沙盒监管红线,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等违法行为列入“红线”清单,对实施“红线”清单内列明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并移出“优信豁免沙盒监管”范围。截至目前,已对全市1726家企业赋予初始信用赋分,14家优信企业纳入首轮“沙盒”名单。
固本强基,强化联动高效监督
针对基层监督力量相对薄弱且条块分割的现实短板,泰兴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聚焦权责分工、联动协同、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推动执法监督贯通协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深化联动协同,织密监督网络。出台《关于建立泰兴市行政执法监督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双向联动合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信息归集共享、多方会商研判、重点事项督办、数据分析强化等机制,有效实现行政执法监督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常态化联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共享行政执法监督线索和群众反馈执法问题线索47条,经筛选、分析、研判,督促相关执法单位全部整改到位。
配强专业队伍,明晰监督权责。建强基层专业力量,各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至少1名执法监督工作专职人员。截至目前,泰兴市17个司法所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或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有33人,占司法所工作人员总数的80%。厘清权责边界,制定泰兴市司法所执法监督履职正负面“两张清单”,明确“谁来督”“督什么”“怎么督”,细化监督内容、监督流程和监督结果运用,推动执法监督标准化、制度化。
强化能力建设,建强执法铁军。为解决当前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规范、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探索构建行政执法人员“基础积分+动态加减+分级管理”积分量化考评体系,以“量化考评、动态调整”为主要抓手,以“优进绌退、分级赋能”为结果运用,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考试、业务实战练兵、案卷专项评查等,从政治素养、业务能力、执法规范、服务质量、廉洁自律等核心维度,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综合精准画像,倒逼执法效能提升和队伍专业化建设。
宽严相济,创新执法服务模式
机械执法、处罚裁量权行使不规范、政企沟通不畅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也是涉企执法改革攻坚的重点难点。泰兴市坚持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相结合,积极创新执法与服务模式,推动涉企行政执法向包容审慎、主动服务转变。
深化涉企包容审慎监管。及时组织各执法单位在县级行政执法权限范围内,对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实施的行政裁量权基准进行系统梳理,对原有清单(2.0版)中的事项进行增补、调整,更新形成《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事项清单(3.0)版》,进一步推动行政裁量权基准规范高效适用。持续规范并推动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落地适用,建立执行情况定期通报机制。2025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办理涉企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案件617件,合计为企业减免罚款210余万元,包容审慎监管成效持续显现。
强化政企常态化交流互动。依托“亲清会客厅”“企业家日”等载体,开展涉企行政执法座谈会、恳谈会14场,收集并办结企业反馈问题8条,实现企业诉求闭环处理。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虹桥工业园区创新实施“邀约式”检查,通过“企业邀约、执法指导”模式,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检查”转向“主动申请指导”,提升执法互动性与企业满意度。实施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在送达涉企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行政指导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开展各类信用修复培训18场,培训企业超1000家,共帮助550家企业修复失信记录,推动行政执法从单一监管向服务型治理转型,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构建涉企法治服务综合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600平方米“新时代法治服务基地”,内设法治服务展厅、法治讲堂、企业家沙龙、“滨滨有法”直播间及论坛等多功能区域,为企业提供法治讲座、专题研讨、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切实助力企业预防化解法律风险。自基地成立以来,累计组织开展涉企服务指导活动百余场,服务企业400余家。
(作者系泰兴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