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和托育服务也作出明确部署,提出“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等具体要求。作为人口大省,江苏“一老一小”群体总量大、需求多元,亟须统筹各方资源,系统构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体系,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从“分散供给”向“融合提质”升级。
构建全龄友好的服务新场景。以“一老一小”民生关切为出发点,着力建设全龄友好城市服务新场景,让“一老一小”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一方面,树立全龄友好价值理念。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在运河艺术公园空间设计中,提前植入全龄友好理念,通过建设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构建完整安全的通行体系;打造文化艺术片区,满足全龄群体公共文化需求;建设户外水文化教育空间,提供“儿童+成人”融合式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营造全龄友好生活氛围。无锡市滨湖区北桥社区充分利用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套用房等闲置空间,打造“童梦里”儿童安全教育中心、“辰光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育幼一体化场景,并构建起集15分钟老年友好生活圈、15分钟儿童关爱服务圈、15分钟慈善公益圈于一体的街区生活地图,满足老幼群体在安全教育、应急服务、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探寻空间融合的老幼共托新模式。聚焦空间资源整合与利用,构建老幼同处、服务共享的友好空间,在破解老龄化严重与社区用房紧张双重难题的同时,为家庭减轻养老托育负担。一方面,以功能嵌入实现力量聚合。南京市雨花台区小行社区打造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整合托育托管、文化休闲、心理疏导等多元功能性设施,并配套适配全龄需求的服务。苏州市姑苏区整合街道资源,组建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性嵌入“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集中式暑托服务等便民功能。另一方面,以空间共用实现资源共享。连云港市海州区葵花社区联合钟声幼教集团,打造老幼共托邻里综合体,形成幼儿园与托老中心空间毗邻共享、定期代际互动的融合模式。泗阳县城厢街道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将闲置幼儿园资源打造成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幼转老”空间功能转换。
探索知识赋能的代际共融新路径。以知识传递为纽带,创新代际交流、学习、互助、成长的方式,提升“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效能。一方面,以代际学习为桥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携手苏州城市学院,联合举办“食养江南,代际共融”主题活动,将高校学术资源引入社区场景,促进老年人与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互动,筑牢代际情感联结。南通市海门区解放西路社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启动“朝夕课堂”代际融合互助支持计划,构建社区“代际融合共同体”,针对性解决代际互动缺失、安全知识断层、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另一方面,以代际交流为抓手。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蠡湖街道积极链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点亮一老一小微心愿”老幼共融项目,引导老年人与青少年以社区主人翁身份参与治理实践,在互动中增进代际认同。
“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理念,考验的是社会治理水平。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江苏需紧扣群众需求“小切口”、深耕民生治理“大课题”,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在锚定需求导向、优化服务质效、织密服务网络、营造服务氛围上精准发力,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在江苏落地生根。
绘制需求画像,以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双龄共存”。深入调研本地“一老一小”的生活性、发展性等现实需求,精准识别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围绕老幼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靶向施策,不断提高老幼群体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需求信息和服务资源,搭建社区智慧家庭信息与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多源收集、综合实时分析、多方共享利用、服务直接供给等功能,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智能化水平,绘就全龄友好社区数字生活蓝图。
打破资源壁垒,以效能跃升实现“双龄共享”。做好社区基础用房和闲置场所盘活工作,全面梳理盘清、协调整合、规范改造可用场所。加快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围绕“一老一小”多元需求,统筹增设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公益托管班、儿童活动区、老年大学等服务载体。做好现有载体扩容转型工作,依托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幸福院等资源,开辟婴幼儿照护空间,选择条件满足需求的社区先行试点探索,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打造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结合老幼群体的适配性特点,组织策划适老适幼的代际共融活动,搭建老幼间情感联结、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桥梁,营造代际融合社区生活场景,实现空间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节约共享和有机结合。
织密服务网络,以多元主体共建实现“双龄共融”。构建多元主体联动协同机制,充分释放各主体在“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中的独特优势,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保障、市场赋能、社会协同”的服务合力。突出党建引领,延伸组织链条,织密组织网络,运用“网格化+铁脚板+大数据”工作法,下足“绣花”功夫,实现“小家”安、“大家”稳。压实有为政府支持保障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为服务落地筑牢支撑。激活有效市场参与活力,引导企业深度融入“一老一小”服务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丰富服务供给形态。凝聚有情社会多元支持力量,推动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红色物业管家、党员代表、周边企业、能人巧匠等社会力量嵌入服务场景,探索“专业社工引领+全民志愿参与”联动模式,同时完善“时间银行”通存通兑机制,统筹服务资源时空配置,动态填补服务在时长、空间、资质、领域上的结构性缺口。
营造包容生态,以规则制度支撑实现“双龄共荣”。完善“一老一小”制度建设,以跨部门协调机制凝聚政策合力,以政策监督与质量控制确保政策实施效能,以实时评估反馈优化政策迭代,为老幼代际共融发展注入更强韧性。强化专业人才支撑,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老幼同养特色课程体系,依托联合培养、辅修专业、双学位设置等多元育人模式,定向培育“养老+育幼”复合型服务人才,同时定期开展医学知识、康复护理、幼儿教育等交叉领域技能培训,持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普及社会认知,借助新媒体传播、代际共融主题活动等形式,把制度刚性约束与柔性情感引导相结合,支持各地探索代际共融服务场景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与特色模式,推动家庭与社会从“被动接纳”向“主动共建”转变,提升社会对代际共融的认同度与信任度,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龄友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