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外开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教育大省和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江苏教育对外开放已具备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立足新发展阶段,江苏需要把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省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全局,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为全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大局作出江苏贡献。
江苏具备教育对外开放的基础优势
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积累,到国际合作平台的广泛搭建,再到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一系列基础性优势为江苏深化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筑牢根基。
教育对外开放起步早、发展快。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联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个(本科及以上24个,居全国第一)。2023—2024学年,江苏高校共招收179个国家的留学生3.3万人,总规模居全国第三。江苏—法国高等教育合作联盟、江苏—葡语国家高校合作联盟等多个平台为江苏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育对外开放规模大、水平高。近五年,江苏高校在东盟国家举办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64个,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27个,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89个,共同研制490个“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越南等37个国家开发纺织等专业标准192项、课程标准1168项,江苏已成为东盟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地”。为做优做强“留学江苏”品牌,2024年江苏邀请1199名美国大中学生参加“锦绣江苏交流营”活动,为美国青少年搭建感知江苏教育魅力、体验中国文化底蕴的桥梁。2025年,江苏启动“鲲鹏计划”,选派优秀大学生赴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学习,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构建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长效机制。
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全、成效多。在基础教育领域,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自2005年起举办十九届,每年吸引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参会。在职业教育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为柬埔寨培养了大批适配本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举办2024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签署23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启动6个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聘任160名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外方导师。
江苏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江苏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
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涵有待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理念有待优化,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教育对外开放理论基础和体系尚不完善,对内涵与外延、特征与目标等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理论阐释。江苏教育对外开放与国家重要战略的内在关联性研究不足,如与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等结合有待深化。
教育对外开放的经验有待总结。留学目的地国和人才数量不均衡,欧美来苏留学生较少,而江苏留学目的地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现有经验多局限于高等教育或个案,缺乏省域层面的系统经验。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存在短板,缺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成熟理论和实践。
教育对外开放的价值目标不够具象。从教育全周期看,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从执行全链条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协同的教育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探索不足。从影响全要素看,“教育+”与产业、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拓展不足。
积极拓展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维度
江苏依托深厚的科教文化底蕴、密集的高校科研机构、开放包容的区域发展氛围,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格局。面对全球教育合作新机遇,需要立足既有成果,聚焦更高目标,拓展开放维度,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
优化全球布局,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差异化战略布局,构建多层次国际教育合作网络。对发达国家,以优质资源“引进来”为重点,瞄准北美、欧洲等顶尖高校,建立“学科共建—人才联培—科研协同”三位一体合作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以教育“走出去”为重点,深化高等教育出海、职业教育出海战略布局。同时,在中东欧等国家布局海外联合学院,开设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本土化专业;在东南亚等国家建立职业技术学院,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在中亚、南亚等国家设立区域教育中心,提供师资培训与教材开发。深化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度,推动江苏头部高校牵头成立“东亚教育质量评估联盟”,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协同参与机制。
提升层次水平,创新评价机制。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破除单一量化导向。建立“基础指标+特色指标”的评价模型,其中基础指标涵盖教学投入、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特色指标允许高校自主申报,如南京大学可侧重基础学科原创成果,江南大学可突出食品学科产业转化率等。实施“全球精英培育计划”,实现与世界一流高校课程学分互认。设立“新工科国际联合培养专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组建跨国导师组,柔性引进诺奖级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创新高层次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必修课中外教材选用比例不低于1∶1。
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开放效能。规范留学服务市场,对全省留学中介机构实施信用分级管理,设立留学消费维权基金。优化留学生归国政策,对QS(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THE(泰晤士高等教育)、软科等排名前100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就业创业补贴,依托苏州、南京的人才引流力量,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并给予税收等利好政策。构建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商科认证等国际认证。建立学科国际认证培育库,对入选学科给予经费支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动态评估—预警—退出”机制,对连续3年评估不合格的予以停办。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如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要求其引进外方核心课程比例不低于60%。
激发创新活力,拓展开放维度。实施学科交叉创新计划,设立前沿学科培育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交叉领域。建设“长三角国际联合实验室集群”,联合长三角地区高校与世界一流理工大学共建国际科研平台,实行“双主任制”和科研数据跨境共享机制。打造文化传播旗舰项目,实施“江苏文化海外浸润计划”,定期选派国际文化使者赴海外开展志愿服务,培育“AI戏剧人”“非遗数字博物馆”等新型文化传播载体。拓展教育开放新空间,统筹协调全省高校海外合作项目,持续推进“郑和学院”等特色品牌发展,与东盟国家共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现技能等级互认。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