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这一重要论述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数智化已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强大动能。近年来,扬州市率先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端数智化水平提升、数智化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和复合型数智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锚定数智化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着力点,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智化生态振兴体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数字“底座”,构建乡村生态“智慧神经”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其覆盖广度与质量决定了后续技术应用的深度与效果。扬州市持续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乡村宽带和物联网终端设备覆盖,高效守护绿水青山。
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率先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生态治理“底座”,为实现全域生态环境统一监测、智能调度和精细治理提供了基础支撑,显著提升了乡村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根据乡村生态治理需求,持续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5G网络和物联网终端设备覆盖面,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强化感知网络建设。这类设施增强了对大气、水质、土壤及污染源的实时感知与边缘计算能力,为实现生态环境智能预警和精准干预奠定了物联基础,直接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的前端响应效率。
建设统一的乡村生态数据平台,通过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统一汇聚、共享交换与有序开放。该平台强化了多源生态数据的整合与挖掘能力,为生态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乡村环境治理新机制,提升了生态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聚焦核心场景,打造智慧应用标杆
增进民生福祉,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扬州市在多个核心场景打造智慧应用标杆,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造智慧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卫星遥感全域扫描、无人机重点巡航、无人船定点核查”立体监测模式,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实时动态采集和长江扬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南水北调输水廊道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形成“问题发现—智能分析—闭环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提升智慧环境治理策略。通过智能化运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智能防控策略,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智能监管,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高邮市搭建起扬州首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智慧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净化槽、泵站等农污治理终端设施,实现远程智慧化监管、故障信息分析及预警预报。
数智驱动资源配置管理。采用水资源智能调度与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智能化利用。2025年3月,高邮灌区建成“数字孪生—业务应用”双层信息平台,集成遥感、墒情、气象等多源数据,实时解析作物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需水阈值,据此自动生成配水时刻表,以移动终端推送至农户,实现“按表取水、一键直达”的精准灌溉调度。
拓展智慧价值转化途径。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交易平台、绿色农产品的溯源体系,以及智慧生态文化旅游的导览与服务体系,促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高邮市以特色农文旅资源为数据田,通过积极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工作,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产品,开发了“高邮大虾”“高邮鸭蛋”“高邮运河·盂城驿街区”等特色数据产品。
构建智慧协同治理机制。开发扬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评估系统,集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信息更新、核查、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并试点布设AI监控点位,自动识别清运迟滞与保洁缺位等问题,高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常态长效治理。
加强创新驱动,推进数字技术融合
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扬州市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将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生产和生态治理的各个场景,显著提升了生态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首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遥感等技术在乡村生态场景的应用。在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智慧温室里,农业物联网平台化身“智慧管家”。该平台以分布式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酸碱度、湿度以及空气温湿、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并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中心,实现远程环境调节与设备联动,完成温湿度精准管控。
其次,积极探索“数字乡村+零碳乡村”“数字乡村+和美乡村”等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激发乡村生态振兴的新活力。例如,邗江区沿湖村“无废养殖”数字渔业,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碳足迹核算”一体化平台,实现加州鲈鱼、罗氏沼虾等品种的精准投喂、尾水循环利用和碳排放监测,饲料利用率提高20%,废弃物资源化率达100%。
再次,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参与技术研发和提供解决方案,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研发与场景需求的精准对接。2024年2月,扬州大学与仪征市联合成立“扬州大学仪征市数字化精准农业中心”,共同推动陈集镇智慧农业园区建设。
推行分类培训,夯实乡村数字人才“基座”
人才是数智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扬州以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生态意识的专业化队伍为重点,持续强化乡村绿色振兴的人才基础。
一方面聚焦“数字新农人”引进与培育,着力吸引掌握智能监测、低碳农业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返乡青年,积极引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外部力量参与生态治理。目前,扬州已建成涵盖229名优秀代表在内的“新农人信息数据库”,并计划三年内培养优秀“新农人”1000人、卓越“新农人”300人,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另一方面开展面向基层人员、新型农民等的差异化数智培训,突出生态保护与绿色生产技术的内容。依托“铸魂兴农”培训班、智慧农业大讲堂等载体,重点培训农业环境传感监测、智能节水灌溉、生态溯源、无人机植保及农田系统调控等实用技能,推动“数字技术+生态农业”融合应用,全面提升乡村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数字化能力。
数智化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协同推进,目前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须完善制度建设,多维协同发力,构建强有力的数字乡村保障机制;整合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资源,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明确标准规范,加快制定乡村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相关标准;推动数字化驱动的乡村治理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优化,探索适应数字化特点的生态治理新规则。
(作者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