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响打造运河京韵

发布时间:2025-09-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奚路漫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千年的漕运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段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点,不仅在历史上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关键枢纽,更是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见证。近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富有活力的传承方式以及创新发展的理念,让这条古老的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规划引领:构建全方位文化保护体系

北京市始终秉持保护为先、传承为要的原则,依据《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构建起了涵盖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的全方位规划体系,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规划采用了线相结合的保护框架。在上,着重对水利工程遗产进行修复。例如,对通惠河的庆丰闸、永通桥等20余处明清时期的水利设施开展抢救性修缮工作,使其历史原貌得以恢复,排水等功能也重新发挥作用。在线上,以河道为纽带,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张家湾古镇等一系列线性遗产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文化展示带,让人们能够沿着运河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在上,明确划定遗产核心区、缓冲区和协调区,对沿线的建筑风格、业态布局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有效避免城市化进程对遗产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通过这种分层保护模式,既保证了玉河遗址、积水潭码头等重要节点的原真性,又为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鲜活可感

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静态的文物古迹上,更蕴含在流淌其中的生活记忆和民俗传统里。北京市通过具象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年轻化传播,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变得可感可触

在文物展示方面,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运用3D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复原了元代积水潭漕运舳舻蔽水的繁荣景象。通州区对燃灯塔进行数字化扫描,构建三维模型,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还可以让公众近距离欣赏塔体浮雕中蕴含的漕运故事。这种科技+文物的展示模式,打破了传统文物展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增强了传播效果。

各种非遗与民俗体验活动让文化传承更贴近大众生活。通州大运河景区推出运河状元行沉浸式体验活动,学生们身着汉服,沿着古漕运路线前行,参与拜师礼”“科举模拟等环节,亲身体验古代学子通过运河赴京赶考的历程。柳荫码头周边设立了非遗工坊,定期举办通草花制作、木版年画印制等活动,不仅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还可以让游客亲手参与创作,对运河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研学教育与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运河文化的辐射范围。每年暑期举办的水上运动嘉年华,将电动冲浪板等现代运动与运河漕运历史相结合,青少年不仅能够亲身参与,还能通过专业讲解了解运河水利工程的原理,在运动中学习相关知识。此外,每年端午节举办的运河龙舟赛,在延续传统民俗的基础上,融入了环保理念,参赛队伍需要学习运河生态保护知识才能获得参赛资格。

文旅融合:打造共享型文化空间

北京市大运河国际文化公园建设打破了单一保护的传统模式,通过推动文旅融合、主客共享,使运河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向外界展示京城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公园整合了三庙一塔、运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点,构建了水、陆、空立体游览体系。水上开通了从大光楼码头至漕运码头的游船线路,沿途设置柳荫码头、奥体公园等多个停靠站点,游客可以乘船欣赏两岸城水相依的美丽景观,感受运河的独特韵味。陆上规划了骑行绿道,将运河文化广场、生态湿地等景点串联起来,并配备扫码讲解系统,游客扫码即可收听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骑行过程中深入了解运河文化。此外,还推出了无人机航拍体验项目,游客能够从高空俯瞰五河交汇处的水系格局,更直观地理解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之间的地理关联。这种多维度的游览网络,为游客提供了从不同视角感受运河历史与现状的机会。

在业态创新方面,通过激活消费场景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通州区在张家湾古镇规划建设了运河文化市集,引入非遗手作、京味小吃等多种业态,并要求商户采用传统工艺或融入运河元素进行店面装饰,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强化了文化氛围。在运河商务区周边,打造了夜运河品牌,举办以运河历史为主题的夜间灯光秀,同时配合茶馆评书、民乐演奏等表演活动,形成了日游景、夜游情的全时段体验模式。这种文化+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模式,让运河文化从单纯的观赏对象转变为具有消费价值的产品,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经济活力,还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市以运河为纽带,加强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合作,共同推出运河京津冀之旅线路,让游客感受不同地域的大运河文化特色。在非遗领域,联合举办大运河传统技艺展演,让北京的景泰蓝、河北的皮影、山东的年画等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同台展示,充分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生态筑基: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是运河的生命线,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将大运河公园打造成了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河道治理与水质改善方面,针对北运河、萧太后河等存在污染问题的河段,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补水的综合治理策略。在沿岸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定期开展河底淤泥清理工作,减少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从密云水库等水源地引水,补充河道的生态用水,保持水体的流动性。经过治理,通惠河等河段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重现鱼翔浅底、水鸟栖息的生态美景。

在滨水空间与城市融合方面,注重让生态红利惠及广大市民。在运河两岸规划建设了100多公里的滨水绿道,将社区、学校、商业区等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市民日常散步、骑行、健身的理想场所。例如朝阳区的庆丰公园,与运河绿道紧密衔接,园内设置了亲子活动区、老年健身区、科普教育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这种还河于民的理念,让大运河从单纯的景观河道转变为服务市民的民生河道,接待市民休闲游憩的人数逐年增多。

在生态监测与智慧管理方面,引入了互联网+生态监测系统。在河道沿线布置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检设备等,实时监测运河航道风力、温度、湿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同步至管理平台,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并迅速处理。同时,积极招募社区居民参与日常巡河、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形成了专业监测+公众参与的有效保护机制,为大运河的长效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