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善治”带来的改变

发布时间:2025-09-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贤凤 刘艳梅    

820日上午913分,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社区居民许红梅急匆匆地登录川善治平台,提交了房屋安全证明的办理申请。

3秒钟后,该申请便被村干部岳宏接收;17分钟后,岳宏完成核实并回复:情况属实,予以办理。同一时间,开具好的证明已在线发送至许红梅手中。

在四川,像刘营社区一样,借助川善治数字化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正成为新的趋势。自20235月全面推广以来,该平台已覆盖全省2.8万个村庄,累计服务超过878万人次。

川善治是什么?

川善治是什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高明概括为:这款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专门服务于四川乡村的微信小程序,是一个数字化的村级服务平台。村干部可以在线发布通知、推进三务公开、实施积分制管理、提供便民服务;村民可以随时查看村务、直接联系干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一个小程序,是怎么承载起乡村治理的?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刘营社区,与村党总支书记贺代全深入交流。

贺代全点开川善治,首页排列着通知”“居民说事”“书记会客厅”“服务日记”“活动”“大事记”“三务公开等核心板块。点击进入,就像打开了全村人的朋友圈:有人在上面卖自家产的菜,有人晒出刚摘的黄瓜,有人发帖表扬村干部处理问题迅速得当,也有人抱怨村上路面狭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小到苞谷旱坏了”“老屋有个马蜂窝这样的邻里小事,大到办证明、领补贴等公共服务,村民只要发帖,很快就能得到回应。每条动态背后,都有村干部的及时回复和跟进过程,处理结果也以图片的形式反馈。这些日常互动,让乡村治理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成了可对话、可参与、可监督的日常实践。

“‘川善治之所以能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关键在于两大转变。在高明看来,川善治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工具多元互动平台的升级,不仅真实还原乡村日常,更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新乡村空间——在这里,村务如何运行、邻里如何交往、事务如何协商,整个过程都变得清晰可见、公开透明。

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川善治重塑了乡村社会的连接方式。村民、村干部甚至远在他乡的游子,都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互动、协商并逐渐形成共识。这样一来,传统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信息闭塞、参与不足、沟通不畅等难题,便得到了系统性纾解。高明说。

数字如何通向善治

锄草、浇水、挖土……在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街道喜安社区的共享田园里,居民们一边劳作一边拉家常,欢笑声此起彼伏。这里既是社区居民实现田园梦的场所,也是社区用积分治理凝聚人心的生动体现。

我们依托共享田园项目,制定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规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督导、探访独居老人、维护社区环境等志愿服务。喜安社区党委书记任传兵介绍,喜安社区将闲置土地整理后,划分成了38230平方米的小菜园,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菜园一年使用权。

居民付昌清用获得的150个积分,换到了22号菜地一年的使用权,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只能在阳台种点菜,现在有了共享田园,想吃什么就种什么。如今,小小的菜地成了付昌清的牵挂,她常常和邻居一起劳作、有说有笑,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

共享田园只是喜安社区积分体系中的一环。喜安社区通过反复讨论、试行、修订,制定了59条村规民约和积分细则,将居民在志愿服务、共享田园、社区治理、乡风文明、环境治理五方面的日常行为量化成可考核的硬指标,原本抽象的村规民约成为可量化、可兑换的行为指标。

在喜安社区的积分超市里,大米、食用油、抽纸、矿泉水等生活用品整齐陈列,成为居民眼中可即时兑现的硬通货。在这里,每一次善行义举不再只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回报。

打开川善治,喜安社区以高积分、高活跃度位列成都市五星村庄前三名。1728名村民的积分实时更新,服务日记”“积分排行榜等功能模块,激发着居民比学赶超的热情。居民刘翠帮其他居民审核社保申请加6积分,刘杰用5积分兑换了一瓶水,聂君勇用15.5积分换到了一提抽纸……这些点滴片段,无不说明积分制正融入喜安社区的治理肌理。而这背后,正是四川将积分制管理与川善治平台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积分制能有如此成效?高明认为,从物质激励到凝聚人心,积分制真正被用活、用实,能有效唤醒村民的公共意识。当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的文字,每一分都与真金白银挂钩,便有了撬动人心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各地村规民约、积分规则不尽相同,但从每一项加分与扣分的细则中,都能清晰解读出村庄治理的核心意图,那便是凝聚共识、激发共治。

积分制规则源于村规民约,而村规民约正是构建村民共识的核心脚本在高明看来,川善治平台为乡村数字治理提供了骨架,而真正赋予其血肉的,是每一个村庄因地制宜制定的村规民约。

川善治贵在扎根乡土

为什么喜欢这个小程序?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村民口中,方便是被提及最多的词。现在好多事不用专门往村里跑,动动手指就能办。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村民余洪梅一边说一边打开自己的川善治向记者展示,我前两天刚反馈路灯使用问题,今天就有专人来办理。刘营社区村民蒋红兵也表示,通过小程序,能随时了解村干部的工作动态,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人。

村干部则普遍看重平台的公开透明。信息高效传达、村务全面阳光、村民积极参与——这三大变化显著拉近了干群关系,也提升了治理效能。董允坝村党总支书记许茂婷分享了一个例子:726日,村里计划对外招租农贸市场闲置门店,通过川善治发起议事,101人参与投票,最终民主议定年租金4800元的标底,顺利挂网。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罗淼负责川善治在全市的推广与应用。无论是三务公开、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还是日常为民服务,不仅提升了群众共治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大家对村干部的信任。罗淼说。

如何推动数字治理扎根乡土、生生不息?

在高明看来,平台的意义远超技术工具本身,它更体现出一套见机制不见人的服务逻辑,推动治理回归规则本质。如今,村民办事无需再找人,只需在线提交需求、等待系统响应,全过程透明可追溯。这种转变,既缓解了干部压力,也树立了规则的权威性。

平台是抓手,治理的核心还是人。高明认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若要持续长青、实现真正突破,关键在于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治理。唯有如此,数字治理才能扎根乡土、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