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9时13分,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社区居民许红梅急匆匆地登录“川善治”平台,提交了房屋安全证明的办理申请。
3秒钟后,该申请便被村干部岳宏接收;17分钟后,岳宏完成核实并回复:“情况属实,予以办理。”同一时间,开具好的证明已在线发送至许红梅手中。
在四川,像刘营社区一样,借助“川善治”数字化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正成为新的趋势。自2023年5月全面推广以来,该平台已覆盖全省2.8万个村庄,累计服务超过878万人次。
“川善治”是什么?
“川善治”是什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高明概括为:这款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专门服务于四川乡村的微信小程序,是一个数字化的“村级服务平台”。村干部可以在线发布通知、推进“三务公开”、实施积分制管理、提供便民服务;村民可以随时查看村务、直接联系干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一个小程序,是怎么承载起乡村治理的?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刘营社区,与村党总支书记贺代全深入交流。
贺代全点开“川善治”,首页排列着“通知”“居民说事”“书记会客厅”“服务日记”“活动”“大事记”“三务公开”等核心板块。点击进入,就像打开了全村人的“朋友圈”:有人在上面卖自家产的菜,有人晒出刚摘的黄瓜,有人发帖表扬村干部处理问题迅速得当,也有人抱怨村上路面狭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小到“苞谷旱坏了”“老屋有个马蜂窝”这样的邻里小事,大到办证明、领补贴等公共服务,村民只要发帖,很快就能得到回应。每条动态背后,都有村干部的及时回复和跟进过程,处理结果也以图片的形式反馈。这些日常互动,让乡村治理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成了可对话、可参与、可监督的日常实践。
“‘川善治’之所以能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关键在于两大转变。”在高明看来,“川善治”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工具”到“多元互动平台”的升级,不仅真实还原乡村日常,更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新乡村”空间——在这里,村务如何运行、邻里如何交往、事务如何协商,整个过程都变得清晰可见、公开透明。
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川善治”重塑了乡村社会的连接方式。村民、村干部甚至远在他乡的游子,都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互动、协商并逐渐形成共识。“这样一来,传统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信息闭塞、参与不足、沟通不畅等难题,便得到了系统性纾解。”高明说。
“数字”如何通向“善治”
锄草、浇水、挖土……在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街道喜安社区的“共享田园”里,居民们一边劳作一边拉家常,欢笑声此起彼伏。这里既是社区居民实现“田园梦”的场所,也是社区用“积分治理”凝聚人心的生动体现。
“我们依托‘共享田园’项目,制定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规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督导、探访独居老人、维护社区环境等志愿服务。”喜安社区党委书记任传兵介绍,喜安社区将闲置土地整理后,划分成了382块30平方米的小菜园,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菜园一年使用权。
居民付昌清用获得的150个积分,换到了22号菜地一年的使用权,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只能在阳台种点菜,现在有了‘共享田园’,想吃什么就种什么。”如今,小小的菜地成了付昌清的牵挂,她常常和邻居一起劳作、有说有笑,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
“共享田园”只是喜安社区积分体系中的一环。喜安社区通过反复讨论、试行、修订,制定了5章9条村规民约和积分细则,将居民在志愿服务、共享田园、社区治理、乡风文明、环境治理五方面的日常行为量化成可考核的“硬指标”,原本抽象的村规民约成为可量化、可兑换的行为指标。
在喜安社区的“积分超市”里,大米、食用油、抽纸、矿泉水等生活用品整齐陈列,成为居民眼中可即时兑现的“硬通货”。在这里,每一次善行义举不再只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回报。
打开“川善治”,喜安社区以高积分、高活跃度位列成都市“五星村庄”前三名。1728名村民的积分实时更新,“服务日记”“积分排行榜”等功能模块,激发着居民“比学赶超”的热情。居民刘翠帮其他居民审核社保申请加6积分,刘杰用5积分兑换了一瓶水,聂君勇用15.5积分换到了一提抽纸……这些点滴片段,无不说明积分制正融入喜安社区的治理肌理。而这背后,正是四川将“积分制”管理与“川善治”平台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积分制能有如此成效?高明认为,从物质激励到凝聚人心,积分制真正被用活、用实,能有效唤醒村民的公共意识。当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的文字,每一分都与真金白银挂钩,便有了撬动人心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各地村规民约、积分规则不尽相同,但从每一项加分与扣分的细则中,都能清晰解读出村庄治理的核心意图,那便是凝聚共识、激发共治。
“积分制规则源于村规民约,而村规民约正是构建村民共识的‘核心脚本’。”在高明看来,“川善治”平台为乡村数字治理提供了“骨架”,而真正赋予其“血肉”的,是每一个村庄因地制宜制定的村规民约。
“川善治”贵在扎根乡土
“为什么喜欢这个小程序?”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村民口中,“方便”是被提及最多的词。“现在好多事不用专门往村里跑,动动手指就能办。”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村民余洪梅一边说一边打开自己的“川善治”向记者展示,“我前两天刚反馈路灯使用问题,今天就有专人来办理。”刘营社区村民蒋红兵也表示,通过小程序,能随时了解村干部的工作动态,“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人。”
村干部则普遍看重平台的“公开透明”。信息高效传达、村务全面阳光、村民积极参与——这三大变化显著拉近了干群关系,也提升了治理效能。董允坝村党总支书记许茂婷分享了一个例子:7月26日,村里计划对外招租农贸市场闲置门店,通过“川善治”发起议事,101人参与投票,最终民主议定年租金4800元的标底,顺利挂网。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罗淼负责“川善治”在全市的推广与应用。“无论是‘三务’公开、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还是日常为民服务,不仅提升了群众共治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大家对村干部的信任。”罗淼说。
如何推动数字治理扎根乡土、生生不息?
在高明看来,平台的意义远超技术工具本身,它更体现出一套“见机制不见人”的服务逻辑,推动治理回归规则本质。如今,村民办事无需再“找人”,只需在线提交需求、等待系统响应,全过程透明可追溯。这种转变,既缓解了干部压力,也树立了规则的权威性。
“平台是抓手,治理的核心还是人。”高明认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若要持续“长青”、实现真正突破,关键在于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治理”。唯有如此,数字治理才能扎根乡土、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