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惟天可鉴为民心

发布时间:2025-09-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仲 野    

冯梦龙(15741646),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编纂著作三十余种,总字数逾两千万字,其三言集白话小说之大成,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他曾在花甲之龄远赴东南边陲的福建寿宁出任县令。他在《寿宁待志》中说,余虽无善政及民,而一念为民之心,惟天可鉴”“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提出了无寇、无饥、无讼的治理目标。冯梦龙治寿宁四载,他卸任时,寿宁县仓廪丰实,政简刑清,民生安乐。清代《福宁府志》《寿宁县志》都将其列为循吏。

险其走集,可使无寇

冯梦龙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境安民。他主张加强险要之地的防御工事,训练提升兵力以遏制匪患,同时采取策略智斗瓦解匪帮,解决了当地的匪患、倭患与虎患。

寿宁自嘉靖年间遭受倭寇入侵后,城墙崩坍,连城门都没有,匪寇进出如入无人之境。冯梦龙先是强化军事防御,他亲自勘察地形,发现县内重要关隘车岭关绝险关年久失修,城墙坍塌,守备空虚。寿宁县财政拮据,前几任知县都曾上书申请拨款,但没有回音。他带头捐俸,并发动吏属一同捐资,同时立即动员乡绅捐资,组织民工采石砌墙,仅用三个月便修复关隘,重建城门谯楼,并在城门设置了一面大鼓,安排专人夜间巡察,一旦有警情立即敲鼓示警。此外,他加强对县里官兵的训练,每月亲自检查考试,严格赏罚。他首创保甲联防制,将全县划分为三十六都,每都设保长,青壮男子编入民团,定期操练;在险要山路设置警钟,发现匪情,鸣钟为号,各都民团可迅速集结围堵。通过加强防御和提升兵力,盗匪无所遁形,次年匪患锐减。

当时寿宁境内有一伙以黑虎为首的悍匪,盘踞深山,屡次劫掠商队。冯梦龙没有强攻,而是采取分化策略。他派衙役化装成商贩,混入匪寨摸清底细,得知匪帮内部因分赃不均而生隙,遂设计张贴告示,承诺胁从者自首免罪,并暗中重金收买匪帮二当家。一夜大雨,二当家作为内应打开寨门,民团突袭匪巢,生擒黑虎,匪众或降或逃。此役未伤一兵一卒,彻底瓦解为患十年的匪帮,百姓称其妙策安民

明朝年间,寿宁县周围常有猛虎出没,冯梦龙到任当晚,听到城中阵阵虎啸,想到老虎经常在夜晚进城,叼走牲畜,还危及城中百姓安全,他夜不能寐。他多方查访,得知有个姓周的猎户擅长制作捕虎陷阱,形似木笼,内置活羊为饵,虎一入内,便会触动机关,闸门立落。于是冯梦龙请他造了几架陷阱,放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吩咐周围居民潜伏看守,并宣布:捕得一虎,赏银三两。半年之内,于山后、溪头和平溪三处,先后捕获三只老虎,虎患得除。

宽其赋役,可使无饥

明朝末期,赋税繁多。冯梦龙主张宽其赋役,减轻百姓负担,反对税外横取无名之敛,并通过仓储改革、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寿宁县每年除需上缴基本赋税外,还有赡租、寺租、捐助、借扣等各种加派税收,冯梦龙通过出台宽赋役的政策来减轻百姓负担。崇祯九年,朝廷征收剿饷,每家税额满一两加缴二钱,满五两加缴五钱。冯梦龙下令,把亲兄弟合并为一家,再计算赋税,从而减少贫困家庭的缴税压力。当时的寿宁百姓还要承担编造黄册官员迎新送旧两大费用,黄册每十年一修,每次修订要重新统计丁口田粮,规模浩大,事务繁杂,承办者往往任意拖延,敲诈勒索百姓,从中谋取私利。冯梦龙上书条陈,建议各甲编制细户花册,若有应当除去或征收的,随时改定,等到下一轮编造黄册时,只需审核人口,无需再核查田产。新旧官员交替同样产生大量费用,都要向百姓征收,贫穷人家甚至需要向乡绅借贷才能凑齐。冯梦龙对迎新送往费用进行了限制,提前规定新任或离任县官的路费,画为定规,通县均派,除此之外不许再索取一分一毫。通过流程简化和费用限制,不仅节省了官府的工作量,也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寿宁处于群山之中,耕种困难,粮食收获微薄,遇到大旱,因运输困难,只能立而待毙。冯梦龙查阅旧志,仿照前令戴镗的贮银输谷良法,修复县里的四间粮仓。待每年征税之时,粮户可以一石粮抵扣徭差银三钱,徭差银从县库的赎银中扣除,上缴的粮食则运输到最近的粮仓缴纳,荒年时村民可以就近领米赈济。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农民运粮负担,又确保县仓储粮充足。此外,冯梦龙支持农业发展,他鼓励开垦荒地,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民如何育种、耕田、治水、施肥,提升农民的耕种技术。他在《寿宁待志》中,详细记载了板栗、糯米、鲥鱼、苋菜、朱菇、榛油等十多种物产的分布、风味、功能和效用,为宣传寿宁特产,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寿宁境内有一条蟾溪,溪窄水急,河床落差大,不易蓄水,给百姓饮水与水田灌溉带来困难。冯梦龙请来石匠,修复水坝,蓄水以资灌溉,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冯梦龙的治理下,三年间,县仓储粮从空空如也增至储俱见谷

省其谳牍,可使无讼

在面对各类案件时,冯梦龙坚持实地调查,他认为要减少案卷积压、简化审理流程,主张以调解化解纠纷,提倡道德教化,从根源化解矛盾,才能从源头减少诉讼,而非让百姓困于官司。

史料有载冯梦龙处理的多起案件,体现了其明察善断的办案风格。在断牛案中,两村因为水牛相斗而对簿公堂,冯梦龙作出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享,生者同耕的判决,死牛不浪费,肉两家平分,牛皮卖了的钱也一人一半,活牛先请兽医治好,之后两家共用这头牛耕地,既合理分配了两方利益,又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村矛盾扩大。在冯梦龙看来,诉讼的目的是化解纠纷,因此要重视邻里调解,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针对诉讼文书繁琐、吏胥舞弊等问题,冯梦龙制定了标准化诉状格式,减少文书篇幅,简化工作环节,并要求官吏限时处理案件,禁止拖延刁难。他还亲自记录典型案例,供下属参考,避免同类纠纷反复诉讼。在其治理下,寿宁牢房一度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

冯梦龙认为,教化是化解纠纷的根本,因此在寿宁任内力行改革民风。其一,大力革除弊俗,推动移风易俗。针对溺杀女婴的恶习,他亲自撰写《禁溺女告示》,使无数婴孩幸免于难。面对信巫不信医之风,他颁布禁令严惩巫蛊,又捐俸购置药材普惠百姓。其二,重振县学教育。寿宁地处僻远,文教荒弛,学宫倾坍已久。面对仅二十八两的朝廷拨款,冯梦龙自掏俸银二十余两补足缺口,将学宫修葺一新。学宫大门缺少木材,冯梦龙听闻有人欠了官府十两银子,无力偿还,但家中刚好有一片山林。冯梦龙让他以木材抵债,待木材齐备,又缺人力,冯梦龙张榜募工:凡是来帮忙的人,不论老弱,都能领取一分银子,工人可以加倍。百姓争相赴工,一夜之间就把大门柱子立了起来。他还发放自己编写的教材,每月亲自授课,寿宁县学风蔚然,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