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发展的空间,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强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一战略部署深刻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截至2024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7%,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此次会议明确了“两个转向”——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城市发展须从“七分建三分管”转向“三分建七分管”,以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为导向,不断激活存量空间价值。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城市如同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城市越大,要素结构越复杂,治理要求也就越高。必须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精心培育创新生态,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动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城市在发展中留住记忆、在更新中保持特色。同时,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推进内涵式发展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我国的城镇化是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先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无论是市民和农民之间的转化,还是城市文脉的赓续传承,都需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只有保持历史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诗意栖息的美好家园。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的活力源于人的奋斗,更来自对人的观照。广阔如推进“一个也不能少”的后续接力,微小如推进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都需要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