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这为江苏锚定航向、乘势而上,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点站位,深刻认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全局意义。
重塑国家竞争格局的“新焦点”。发展人工智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抉择。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加速突破,引领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深刻重构了全球创新版图。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积极布局,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架构、底层算法、数据规则等展开激烈竞争,力图抢占科技制高点,塑造未来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人工智能既是驱动传统产业“焕新蝶变”的核心引擎,也是催生未来产业“聚链成群”的关键变量。一方面赋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支撑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据+算法”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跃迁。另一方面推动未来产业“新枝结硕果”,赋能车联网、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加快类脑智能、具身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前沿探索。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助于促进产业链智能协同,打破原有产业布局与合作模式局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协同创新;有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通过对供应链数据的深度整合分析,实现供应链全局感知、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有助于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精准性,为环境监测、生态治理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势赋能。
厚植根基,夯实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近年来,江苏省工信厅将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应用推广、生态优化等各项工作,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约4000亿元,已形成“技术—企业—场景—生态”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协同省相关部门,推动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已于去年落地江苏。组织开展钢铁行业大模型战略攻关,推进省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家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元冶·钢铁大模型等一批创新成果正式发布。推动建设首批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组织成立江苏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人工智能相关标准研制。
优质企业快速成长。面向人工智能产业链“筑峰强链”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微企业,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实现了政策直通、项目直报、资金直达,精准匹配服务资源,提升企业服务效率,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上市企业为龙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骨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覆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全产业链的梯队发展格局。
融合应用持续深化。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南京、苏州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4年,我省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2个、国家智算云试点2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算力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不断增强算力支撑能力。组织开展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贯标评估,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电气等重点领域推动建设行业语料库、数据集。加强骨干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整合,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深度行、江苏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持续营造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环境。
勇立潮头,奋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水平跃升
站在新起点,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努力在人工智能高水平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抓创新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开展技术攻关,实施行业、场景大模型攻关项目,推进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大模型研发创新,深化文本、视觉、传感等多模态大模型的融合应用。加强载体建设,推动有条件地区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中试基地,协同推进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结合我省制造业优势,推动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快速发展,选树一批优秀智能产品,推荐入选“三首两新”,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抓企业服务,壮大优质群体。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定期组织政策宣贯解读,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认定一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坚持“扶优做强”与“育苗成林”双管齐下,常态化开展入企调研和投融资事件跟踪,定期梳理重点项目、技术创新产品、优秀解决方案等,及时发现并储备一批成长性重点培育企业。
抓应用牵引,推广典型场景。以“用”为导向,以“效”为根本,让AI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挖掘企业各环节人工智能应用潜力,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和视觉检测、智能运维、参数优化等典型场景,制定一批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清单,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和产品,遴选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推荐更多江苏案例入选全国典型应用案例。
抓生态协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智算资源,加快智算中心和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联合推进江苏省一体化算力监测调度平台上线运行。促进中国电信吴江算力调度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汾湖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数据供给,持续推动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在工程机械、纺织、集成电路等领域打造一批行业数据集。营造良好氛围,继续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会、江苏省人工智能发展大会等产业活动。
江苏产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广阔、数据资源丰富、创新活力强劲,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具有优势条件。省工信厅将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以“智”提“质”,以“能”赋“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更好落实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新动能。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