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江苏的突出优势和重要标识。承开放之势、以开放之力,深化新时代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要动力。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赋予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大任务。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其中之一就是“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走好开放路,总书记对江苏的定位和要求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为我们擘画双向开放、拥抱世界的新蓝图,为开放江苏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4年6月,苏州自贸片区和霍尔果斯自贸片区缔结战略合作关系 作者供图
建设“一枢纽”,更大力度推动双向开放
当前外有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内受转型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影响,在外界担忧,外贸依存度超过40%的江苏,能否顶住“特朗普2.0”时,江苏拿出不俗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江苏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9%;其中,出口1.88万亿元,增长9.4%。江苏开放型经济逆势而上,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其依仗的不仅是厚实攀新的制造业家底,更是“一枢纽”主线任务布局发挥的巨大牵引力。
辖江临海、拥湖枕河的江苏,不仅连南贯北,更承东启西,利用自身沿江、沿海、沿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地理位置优势,逐步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江苏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持续巩固传统市场,挖掘新兴市场潜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2025年上半年,江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9万亿元,增长9.5%,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速4.5个百分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至49.5%。其中,对东盟进出口5100亿元,增长21.8%;对欧盟进出口3952亿元,增长2.8%。江苏正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牵引,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硬成效,不断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持续扩容的“朋友圈”,扩大利益融合“交汇点”,开放的江苏与世界实现双向奔赴。2025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在六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位于江苏南京的江苏中亚中心升级为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成为双方合作的前沿阵地。平台将深度融合新疆霍尔果斯前置仓、哈萨克斯坦中亚江苏中心等载体功能,东西呼应,吸引周边省市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特色产品入驻。近年来,江苏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合作能级不断跃升,合作模式持续创新。在不久的将来,江苏非洲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赞比亚国家发展署南京代表处、亚非普惠银行等平台也将相继落地。
以国际新通道构筑开放新格局
千年前茫茫大漠里的驼铃声,化为今日陇海线上轰隆的中欧班列铁轨声;扬子江两岸,港口林立,万吨巨轮,千帆竞渡,踏浪远航,宛若昔日龙江关外,宝船连云,出水抵诸国。围绕“一枢纽”目标,江苏锚定设施联通,持续畅通多元通道,加快构建“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的国际化资源要素集结通道,奋力开辟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
巩固拓展以连云港港为支撑的新亚欧陆海联运出海口,整合全省港口资源,提升港口能级和航道等级;发展多式联运,持续提升航线连接内河和通达全球的能力。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将于2026年上半年建成投用,届时,40万吨级“巨无霸”船舶可实现常态化靠泊;南京港开通8条内陆场站铁水联运线路,进一步扩大了南京港对苏中及周边内陆地区的辐射范围。2025年6月22日至2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率江苏省代表团到希腊考察访问,在中欧陆海快线始发点、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江苏省港口集团与比雷埃夫斯港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功能。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通达范围广、高效稳定、全天候等国际铁路联运优势,江苏积极打造中欧班列黄金物流运输通道。实施“补网提速”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经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出境,班列可直达中亚、欧洲;创新“+园区”“+经贸”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扩大境外物流的覆盖面。截至2025年6月,累计开行量已突破7000列。随着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关键落子——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区正式投入运营,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串联成线,构成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三节点枢纽一体化”的运作格局,进一步放大陆海转换、东西并进的枢纽通道优势。
更好赋能“海陆空”通道,江苏加快共建信息化智能化通关、检验、许可体系,优化贸易和通关流程,打通线上互联互通的信息通道。南京海关深度整合全省进出口货物与物品的海关通关数据及物流数据,构建覆盖海运、公路、航空、中欧班列、邮件、快件、跨境、海关特殊监管等八个业务领域的一体式智慧物流数字化监管平台。无缝衔接、跨区通关,江苏企业对接世界市场的时间成本一再压缩。
夯实高水平双向开放的载体支撑
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标杆省份,江苏紧抓开发区、自贸试验区和国际合作园区等载体建设,作为稳外资、扩开放的战略支点。开发区为自贸试验区提供产业承载,自贸试验区为开发区输送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园区则成为两者对接国际规则的“桥梁”,通过政策叠加、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全域开放新格局。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重要的前沿阵地,是稳外贸稳外资“第一梯队”。量质齐优的开发区规模,一向是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截至目前,江苏省级以上开发区共158个,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苏州工业园区承载着“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重大使命,充分发挥中新合作、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功能,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
更好发挥自贸区示范作用。主动对标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任务清单,在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数字贸易开放水平、推动边境后规则对接等新兴领域方面,加大规则探索力度。苏州自贸片区率先探索电子发票互认、数据跨境流动等DEPA规则对接。5年多来,江苏自贸区完成外贸进出口2.6万亿元,占全省10.3%;累计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71家,占全省18%;实际使用外资112.6亿美元,占全省10.2%。
国际合作园区是拓展双向经贸交流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通道。中以常州创新园成立十年来,逐渐成为以色列创新项目出海首站首选,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28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60个。西港特区既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也是江苏和西哈努克省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2025年5月,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超200家企业入园,创造就业岗位3.2万个,202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0.78亿美元,占柬埔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7.45%。
将跨境电商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集聚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江苏大力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努力构建跨境电商发展产业链和生态圈。目前,江苏拥有超过60个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优质产业带,将打造30个以上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建设120个以上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600家以上行业领先、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境电商企业。通过深化各地产业带与平台企业战略合作,融合发展“直播+平台+跨境电商”模式,推动更多江苏特色产品加速进入国际市场。
加快制度型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
江苏处于对外开放前沿,开放程度高、开放平台多,尤为注重发挥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以自贸试验区为试验田,以国家战略试点为突破口,以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支撑,全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制度动能。
聚焦首创性、差别化,江苏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设立以来,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诸多领域持续发力,累计探索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已然成为制度型开放的高地。这些制度创新经验成果不仅在区内生根发芽,还逐步向区外复制推广,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0项在国家部委备案,137项在省内复制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共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各类国家级试点,为制度型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江苏聚焦“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探索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生物医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改革等突破性政策,不仅为全国破解生物医药制度性瓶颈探路,更推动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稳步推进,南京、苏州等试点城市积极作为,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
连续5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的江苏,正从营商环境的“便利度”竞争转向“稳定度”竞争。从2024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若干措施》,到出台《江苏省2025年稳外资若干措施》,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2024年实施的《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首创“政策不可抗力补偿”条款,规定特殊情况下因政策调整造成外资损失可获补偿,极大增强投资信心。《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版)》,着重突出“五个更加”的改革路径,力求为经营主体打造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的营商环境。打造一方创造奇迹、成就梦想的投资热土,是开放的江苏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世界“投向”江苏必然信心更足、力度更大、稳定性更强。
(调研组成员:李克海、金雯、何乐、陈学科、贾潇潇、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