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造升级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卫岗乳业智能化工厂里的自动流水线 摄影 王萍
传统产业展现出强韧性和新活力
传统产业是江苏的“基本盘、老家底”,贡献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业利润、六成以上的营业收入、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推动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一度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要素支撑不足等瓶颈制约。基于此,江苏于202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全省传统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蜕变,逐步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新的活力。
率先实施焕新工程,产业转型按下“快进键”。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工业大省,202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省内各地也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引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按下“快进键”。2024年,轻工、纺织、石化、冶金、建材、机械等六大传统行业实现营收12.65万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推进实施老旧更新、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焕新项目1363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重点行业焕发新活力。江苏传统产业焕新并非简单的设备更新,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如纺织产业,南通海安通过存量在线技改、增量对标国际的方式,引导纺织丝绸企业从简单纺丝纺纱、印染上色向品牌服装、高端面料延伸拓展。2022年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三个第一”,即产业规模总量全国第一、产业链完备度全国第一、龙头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再如钢铁行业,近年来逐步形成以优质高效钢材为主,高端金属制品、高温合金等为特色的产品体系,2024年苏南特钢及高端合金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字技术持续赋能,传统制造迈向数智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免费诊断、行业实施指南编制、重点改造项目推进、试点示范培育等重点工作,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2024年累计完成企业免费诊断超6万家,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1%)和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9.1%)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5G工厂113家,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累计达853家、3838家。
深入践行低碳理念,产业绿色表现更鲜明。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江苏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过程与产品供给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绿色成为江苏“智造”最鲜明的底色。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超12%,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1.35吨/亿元,较2019年下降了72.9%,8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数量全国第一。
走出一条江苏特色的传统产业焕新之路
江苏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产业的重要指示,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锚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传统产业焕新之路。
分业把脉、分类施策,推动产业焕新取得实效。江苏深刻认识到不同传统行业特点各异、面临的瓶颈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焕新工程时没有无差别地“撒胡椒面”,而是根据不同行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一业一策”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焕新路径。例如,针对轻工行业部分存在的“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聚焦食品和造纸等领域,顺应消费升级变革趋势和低碳环保要求,加快工艺装备更新改造、产品研发创新,稳步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需求适配能力,不断提高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针对纺织行业部分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水平不深”等问题,顺应消费升级变革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中高端纺织服装和产业用高性能纺织品,推进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行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纺织行业发展运营模式转型。
淘汰落后、更新老旧,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效能。设备老旧落后是制约传统产业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江苏将支持企业设备更新作为焕新工程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通过“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制造业贷款贴息、开发“传统产业焕新贷”定制化金融产品等财政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排放、技术落后的老旧设备,购置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新设备。另一方面,推动设备更新供需双方高效对接,研究制定《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系列对接行动总体方案》,省市联动、分行业精准开展专题对接活动;分行业梳理发布3000余家企业的设备更新需求清单、2000余家企业的设备供给清单和1420个设备更新项目的融资需求清单等3张清单;印发《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匹配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参考清单》,推广398个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诊断监察、协同发力,加快重点行业低碳步伐。江苏在传统产业焕新中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硬约束和主攻方向。一是扎实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诊断,摸排建立年度高耗能重点领域生产装置能效水平现状清单,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围绕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省、市联动跨地区对企业现场开展专项节能监察,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察覆盖率超过65%。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环境、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全省钢铁(冶炼)、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实现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化工整治工作得到国务院肯定,破解“化工围江”成效成为全国典型。三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绿色工厂贷”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降低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的用款成本。
强化“三品”、持续研发,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针对部分传统产业存在的同质化竞争、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江苏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围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实施年度省重大工业项目,上下联动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鼓励企业瞄准各领域设备更新需求,加强产品研发设计,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拓展市场份额,推动“江苏制造”深度融入设备更新大潮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围绕高端纺织、智能家居等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专题对接,引导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快研发新的产品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用户体验的新产品、新花色、新款式。
构建指数、跟踪评价,靶向提升焕新工作精准性。为科学评估传统产业焕新和区域转型发展成效,江苏围绕传统行业焕新重点方向,在兼顾数据可获得性基础上,探索构建“传统行业焕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套评价模型。其中,传统行业焕新评价指标体系,由发展质效、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4个维度及12个二级指标构成;区域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延续传统行业焕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由发展质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4个维度及13个二级指标构成。之后利用上述指数模型,对重点传统行业、省内各地转型成效指数进行测算,并在全省传统产业焕新工作推进会上发布阶段性成果,有助于各地主管部门找出当前焕新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项,为后续更好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提供了参考。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取得新成效
江苏传统产业焕新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需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需持续发力、攻坚克难。
继续推进焕新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焕新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决克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战略定力,将传统产业焕新作为制造强省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工作,持续部署推进,保持现有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聚焦重点难点持续攻坚突破。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业施策。随着焕新工作的深入推进,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元,因此需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深化对各行业的研究诊断,深入调研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工具,增强政策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加强焕新成效评估,动态调整、精准发力。进一步用好用活焕新成效指数评价工具,持续优化指标体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动态调整指标构成和权重,使其更加科学、全面、精准。深化评价结果分析应用,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精准识别实现焕新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瓶颈,为优化焕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传统不等于落后,只要路子对、方法准、韧劲足,传统产业完全可以焕发新活力、成为新优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江苏将围绕“1650”产业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