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发布时间:2025-07-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仲伟玮 沙作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盐城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近年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十年将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8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充分发挥产粮大市压舱石”“稳压器作用,全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盐城农民晒场    摄影 王绍云

筑牢稳粮安天下的责任基石

盐城立足资源禀赋,从盐碱地改良、全域生产布局、区域协同保供三方面发力,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规划盐碱地粮仓新蓝图。盐城坐拥全省最长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约683万亩,占全省70%以上。当地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用生态化治理手段,推进农业科技协同攻关,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发展生产有机统一;同时,加强耐盐碱品种培育与控盐培肥技术推广,提升耕地质量与作物产能,将盐碱地变为高产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储备。

构建一核三带多园战略格局。在全域粮食生产布局上,以射阳、建湖等粮食主产区为核心,立足沿里下河、沿海、渠北三大农业带,规划建设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特色杂粮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学分区、优化种植结构,形成核心引领、产业带联动、园区支撑的生产新格局。

深化长三角协同保供机制。凭借华东粮仓的区位优势,盐城深化长三角协同保供机制,与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城市建立产销联盟,定向供应射阳大米、响水西蓝花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共建订单农业+仓储物流一体化网络,打造长三角粮食应急保供安全岛,以区域协同践行中国碗装中国粮的使命担当。

激活产粮增效益的发展动能

盐城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6条市级重点产业链与一批县域特色链,建成18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国家级4个、省级13个)。粮油果蔬加工等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1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打造大丰港区粮食加工物流产业园,建成粮食专用码头与散粮运输线,光明、北大荒等企业纷纷入驻。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新业态。深耕土特产,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完善田头到餐桌全产业链,推进生鲜电商+”“中央厨房+”及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全市已形成25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建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亿元村各3个,农业产业强镇8个,总数全省第一。同时,持续培育“1+9+N”农业品牌体系,做强丹顶鹤精品品牌,扩容盐之有味产品矩阵。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40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完成7.58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年产量约120万吨;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4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保有量在1300家以上。

织密储粮保民生的安全网络

盐城以城乡联动、绿色升级、平急结合为路径,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运转的现代化粮食安全网络。

打造城乡一体仓储设施网络。立足县域广、粮产高的实际,在射阳、建湖等主产区县城建设大型中心粮库,于乡镇及产粮村落布局小型收纳库点,形成中心库收纳库农户储粮点三级体系。目前,全市实现“1个核心枢纽+4个产业园+N个中心库布局,显著提升收储效率与储存质量。创新央地联动模式,与上海、苏州等共建仓储基地,异地储备仓容超100万吨。

实施新旧协同仓储绿色升级行动。对标现代储粮标准,推进高标准绿色仓房建设与仓储设施改造,提升氮气储粮、四合一技术应用比例。累计投入2.5亿元开展绿色仓储行动,推广准低温储粮技术,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中粮米业搭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产品100%可追溯;阜宁有机稻米基地依托智慧农业平台,对16家基地实施可视化监测。

完善平急结合应急保供体系。强化粮食市场预警监测,遵循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原则,健全供应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9家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20家应急加工企业、10家应急储运企业、15个应急配送中心及203个应急供应网点,确保粮食平时用得上、急时调得快,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强化兴粮强根基的核心支撑

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锚定1.3万亿斤以上年度产粮目标,今年进一步聚焦单产提升。盐城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粮食单产大面积提高。

精耕资源,筑牢生产根基。盐城紧扣规划、整合、质量、管护环节,推进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监管,打造全省、全国示范样板。2024年,新增耕地10.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超5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43.91亿斤,再创新高;小麦亩产395.78公斤刷新纪录,总产突破50亿斤。同时,创新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模式,划分自种区租种区预留区,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全市116个镇、445个村启动改革,累计完成改革面积181.33万亩,为现代农业生产筑牢根基。

发挥优势,强化种业支撑。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优势,联合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力量,组建种业创新联盟,培育适配本地的优质高产粮种,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农作物繁制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亩,种子贸易量占全省一半,杂交稻制种、蟹苗等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入选全国方案。2025年,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在盐城落户,推动盐城海洋渔业向高端化转型。

着力赋能,升级生产效能。深化与扬州大学等院所合作,完善农业技术体系,依托西伏河农创中心,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沿海集团、中国海洋大学等深化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数字化农业,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作物栽培、绿色生产等智能装备。同时,推进农机研发制造一体化试点和先导区建设,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5.6%,控减直播稻116万亩,水稻栽插率提升至85%以上,实现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覆盖。

(作者单位: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