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赋能的浙江启示

发布时间:2025-07-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许春雷 徐燕华    

创新综合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5万家……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始终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高新区与高校发展的深度融合,7个国家高新区集聚全省80%以上的省实验室、6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36所本科高校构建217个产学研联合体,年技术交易额突破800亿元。近期,江苏省率先提出探索高新区与高校双高协同新路径,推动构建因地制宜的创新生态。浙江虽未提出类似概念,但相关实践经验对江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双高就会从简单的物理相邻走向深度的化学相融,不断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制度设计打破壁垒,激活协同动能

体制机制改革是双高协同的基础。浙江的突破性实践在顶层设计上刀刃向内,将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育贯通起来。

20248月,浙江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破除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障碍,在科研项目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并试点科技特派”“挂职兼职”“双聘等形式,允许高校教师同时受聘于高新区企业,其成果双向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这一政策为协同发展扫清制度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浙江钱塘拥有临江高新区等4块国家级牌子,辖区内有4所省双一流196工程高校。在推进双高协同上,由高新区主导梳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形成需求清单,高校开放实验室、专利库等资源与企业共享资源清单。通过这一机制,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需求错位、责任模糊的问题,孕育一批重点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浙江的机制创新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双高的核心要素,即高校学科群与高新区产业链深度绑定。通过鼓励高校与高新区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精准挖掘并解决产业链的共性需求。以湖畔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由阿里巴巴牵头,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采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模式,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机制。该实验室研发的敏迭优化求解器综合收益提升30%,助力提升国内高端工业软件供应链的稳定性。

以平台思维整合资源,释放倍增效应

资源分散是产学研协同的普遍难题。浙江的解法是平台思维,通过高能级平台建设,将科研、产业、人才资源整合为协同网络。截至2024年底,浙江已布局10家省级实验室和1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双十平台),与创新主体共建联合实验室达59家,吸引资本投入近3.2亿元。从高校双聘人才520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招引博士后700余人,有力推动科研平台、设施设备和数据的共享共用,成为双高协同的核心枢纽。

位于宁波前湾新区的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是浙江首批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和多层次合作,联合18家高校、企业搭建6个覆盖绿色甲醇等关键领域的联合实验室。

由温州高新区与温州医科大学共建的眼视光产业创新中心,打通上下游,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获评国家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示范项目。这些平台释放出倍增的效能,持续推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浙江的资源整合能力,还体现在对平台功能的精准定位上。作为杭州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与该中心通过学科联建机制,让纺织学科与产业需求对接融通,更好发挥高能级平台牵引作用。双方联合研发的项目攻克高强度纤维材料制备难题,相关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种学科和产业的直接映射,既避免科研与市场的脱节,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人才共育重塑生态,培育创新土壤

人才流动的旋转门能否顺畅转动,是检验双高协同成色的关键指标。浙江深谙此道,其改革刀刃直指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层梗阻——当高校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企业以经济效益定成败时,穿梭于两个体系间的人才注定步履蹒跚。

所谓旋转门制度,就是允许科研人员在高校、高新区间双向流动贯通。由浙大举办的良渚实验室以打造双创博士学院为载体,创新双创+双聘人才队伍建设。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从创新创业大赛脱颖而出后,可以入职良渚实验室,并继续推进项目转化,每个项目可获100—20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这种身份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成果归企业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实现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也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

杭州高新区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全面合作关系,开创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产业定制化模式。对于师生创业项目,可优先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5050计划扶持资金。得益于这样的人才共育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8万名毕业生汇聚在高新区,被誉为杭州高新区人才输送第一大户,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浙江还通过引才国际化策略,构建创新引才与产业发展互促共生的生态。2024年,浙江揭牌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与海外6家机构合作,签约8个中欧合作项目,吸引海外人才通过揭榜挂帅参与产业技术攻关。

浙江的生动实践为江苏推动双高协同提供了重要借鉴。目前,江苏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76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是高等教育强省,拥有172所高校,规模、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立足两大优势主体打造双高协同江苏范式,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聚焦产业需求,凝聚精准协同合力。围绕省“1650”产业体系,梳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核心需求,针对芯片设计、高端装备等短板领域开展定向攻关,避免撒网式合作。超常规布局学科专业,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实施学科链+产业链双链协同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优化平台建设,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推广高校研发+企业转化+政府服务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等重点平台建设。共建重点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载体,实现科研设备共享率、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三是创新引育机制,激活内外循环动力。推动省内高校与高新区共建人才共育基地,联合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产业紧缺人才,主动推进双聘制”“产业教授等柔性流动机制。建强用好长三角国际人才港,吸引海外顶尖团队参与研发。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坚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创新资源,探索好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转化,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让双高协同释放更大乘数效应。

(作者单位分别为宿迁学院、苏州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