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太湖之畔点燃“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5-07-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居海荣    


群众视频

风景如画的太湖之畔,是我用脚步丈量初心的田野。我常在晨曦微露时踏入这片江南水乡,听稻穗沙沙作响,看湖面渔船点点、白鹭翩跹。脚下这片土地,既是我的责任田,也是新农人扎根奋斗的梦想田园。无人机旋翼搅动的气流,带着智慧农业的希望掠过茶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尖的针线,为农庄绣出一幅乡村诗画。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着的,不仅仅是农业的转型,更是时代赋予乡村的全新叙事,新农人手中握着的,便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掌握科技密码的花田守望者

在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的智能温控大棚里,南京理工大学英语同声传译专业的80毕业生徐峻育,正蜷着身子调试传感器,眼镜片上凝结着雾气,裤脚沾满泥土。局长,您看这组数据曲线,这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全由系统自动调节,花苗成活率提高了30%蹲下身观察仪表盘,我清晰地看到了精准的数据流。眼前这个花田里长大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接过母亲的花剪,创立了苏州花语吴娘园艺专业合作社。带领60名社员,专注于花卉品种改良、反季节繁育、立体栽培等技术创新。他不仅投身花卉园艺行业,更深度应用物联网、AI、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在260亩土地上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

徐峻育常说,一人富不如一方富,他带领团队积极打造就业、创业、培训三大平台,为联农带农注入新活力。合作社开创一站式体验中心+实景样板花园的园艺B2C新模式,屡获全国及省市农村双创大赛奖项。2024年,他们培育的绿化苗木带动百户农民增收超800万元。更令我震撼的是他推动的科技跃升:合作社近期与科技公司合作,搭建了全省首个农业领域垂直大模型——“谷语大模型。该平台利用AI技术,实现灌溉施肥决策准确率突破92%,农机故障预警可提前48小时预判。从田间到云端,数据正在重写农时密码。曾坚信种花靠经验的老把式李德发,如今成了合作社的数据记录员,他常常感叹,小徐带我们种的不是花,是金疙瘩啊!

这样的故事,在吴中区并非个例。在许函芳家庭农场,我捧起一颗白玉枇杷,听这位入选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的农场主讲解如何通过绿色循环种植技术,破解枇杷大小年的难题;85新农人邱晓庭的茶园里,物联网技术让每片茶叶都有了身份证,从前巡茶跑断腿,现在数据来找人。行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田野,我无比确信:这些拥抱科技、扎根土地的新农人,正用智慧与汗水,重塑着江南鱼米之乡的未来图景。

青年力量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走进西山岛寻觅半山民宿,“85海归党员张苏荣正专注地与设计师讨论咖啡馆的绿植墙细节。这个将祖宅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的年轻人,身上文艺气质十足,谈起乡村振兴却格外务实:我们做的不只是民宿,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正是我们推动城乡融合期待看到的理念跃升吗?张苏荣成立的栖山岛设计工作室,免费为村民提供民宿改造方案,用设计这根点金棒,盘活了108栋沉睡的农房。看着这些曾经闲置的老屋焕发新生,年均吸引游客超15万,带动周边餐饮零售年收入突破800万元,我深刻感受到,人才回归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的新思维。

作为江苏省头雁项目培育的吴中区对象,张苏荣把赴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所学知识迅速运用于实践当中。他以碧螺春茶叶、枇杷、杨梅为纽带,联合10位志同道合的“80农场主与42位农户,创立了青承农耕合作社。这支新农人团队展现出强大合力:科技赋能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线上线下联动打响品牌拓宽销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更难得的是,他们不忘公益,为村里孩子提供免费农业科普,用文化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看着合作社展厅琳琅满目的特产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我由衷感到欣慰:这正是联农带农的生动实践。他们的用心终获回报:后备箱经济让山货远行,年营业额从200万跃升至600万,帮助农户销售茶叶近千斤、枇杷20吨,解决滞销农产品销路,营收80万元。农业不止于田间,更在于融合,让乡村成为诗和远方。张苏荣的感悟,道出了新农人的格局。

绣针点金线,酒香寄乡愁

行走在吴中大地,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在光福镇轻绣森林共享农庄,我驻足于府涵璐的苏绣工作室。这位留英硕士正专注指导绣娘,飞针走线间,千年苏绣焕发新生。她主导开发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拥有2000余项原创作品产权,屡获大奖。苏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乡愁。府涵璐的话饱含深情。触摸着精美的绣品,我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厚重与创新的活力。她的农庄不仅是展示窗口,还创新打造非遗品牌+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用一针一线串起周边农户的致富链。通过线上平台让苏绣走向全国的同时,她还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赋予他们指尖谋生的能力——这不仅是产业,更是情怀与担当。

行走在横泾街道间,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人沉醉不已。在苏州诗酒田园文化馆,我见证了王俊清如何将好酒也要会吆的理念付诸实践。他深耕横泾大米与烧酒文化,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精心打造匠人酒坊,并巧妙融合其他传统工艺,构建乡创综合体。王俊清探索的农产品精加工与非遗融合之路,不仅大幅提升了的附加值,更让烧酒技艺成为凝聚乡情、留住乡愁的活态纽带。他让土地孕育的粮食,在时光与技艺的淬炼中,升华为承载地方记忆的玉液琼浆。

看着府涵璐飞针走线、王俊清匠心酿酒,我无比确信:当沉睡的非遗被创新唤醒,当乡土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灵魂,乡村振兴便拥有了直抵人心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一针一线、一谷一粟间蕴藏的,正是解锁乡村未来最珍贵的文化密码

乡村振兴的底气来自扎实的人才支撑。吴中区大力实施乡土工艺人才十百千工程。近三年来,自主培养国家级乡土工艺人才8人、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1人、省市级人才148人,入选江苏省乡土工艺人才三带计划112人,打造出梯次衔接、稳定有序的人才队伍。我们制定了《吴中区新农人培育实施意见(2025—2027年)》,以三年之期,为新农人强本领、提素能、增创收提供动态成长全流程服务;组建新农人发展联盟;出台政策保障文件,发布地方标准,优化培训流程;推出乡土人才职称评审方案;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定向委培计划,促成43名青年带着新技术回到家乡……

新农人常说:土地,从不辜负汗水。而我想说:土地,更珍视滚烫的赤子之心!作为农业农村工作者,当新农人怀揣热忱躬身耕耘时,我们必是他们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他们让我深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终将由这沾满泥土的双手,在大地上奋力写就。

 

(作者系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