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先导”范旭东

发布时间:2025-07-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顾文静 周显信    

范旭东(18831945),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他称赞范旭东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范旭东是以实业为武器,以化工为利刃,突破西方垄断封锁,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实业报国,展民族化工双翼

20世纪30年代,西方凭借技术优势对中国化工产业强力垄断,民族化工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范旭东深知兴办近世的工业,是今日中国人惟一的活路,他心怀革列强经济压迫的命的宏愿,踏上实业救国的征程。

1914年,他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精盐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包精盐。此后,他又建起亚洲第一家苏尔维法碱厂——永利碱厂,生产出亚洲第一包苏尔维法纯碱。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沿海农村使用的硫酸铵完全依赖进口,白银大量外流,中国沦为列强倾销市场。范旭东敏锐察觉到硫酸铵在农业与国防工业上的双重战略价值,它既能生产化肥,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制备硝酸、制造炸药,发展氨、酸两业刻不容缓。范旭东将探寻的目光聚焦于南京六合地区,当地工业基础相对扎实,交通优势明显,具备孕育大型化工企业的良好条件。经过范旭东与同仁们的不懈努力,1934年,永利硫酸厂在南京六合卸甲甸建成。这座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的化工基地,拥有中国第一套合成氨装置、硫酸装置、硝酸装置、硫酸装置,其设备、工艺技术、建设速度和质量当时均属世界一流。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不仅推动了中国化工产业的进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化工领域的地位,更为后来抗战时期各类军事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支持。盐、碱、酸是三种最基本的化工原料,至此,中国基本化工格局初步成型。范旭东在《记事》中兴奋地写道: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合成氨、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对军火物资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为全力配合中国军队作战需要,范旭东果敢作出决策,调整南京永利硫酸厂的生产方向。他组织员工争分夺秒,加急赶制军需原料硝酸,用于火药制造。厂内原本用于生产化肥的设备,在技术团队的合力改造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用于制造炮弹、炸弹的优质化工原料,通过各种渠道运往抗战前线,制作成御敌的有力武器。

华西重建,救国家危亡彰民族大义

范旭东兴办实业的初心是为救国家的危亡,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随着侵略步伐的加快,日军妄图将永利硫酸厂据为己有,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范旭东展开威逼利诱,承诺只要他愿意合作,工厂就能免遭战火。范旭东心怀民族大义,以一句宁举丧,不受奠仪!表明自己绝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

日军见利诱不成,恼羞成怒,出动飞机对永利硫酸厂进行了三次狂轰滥炸,厂区共中87弹。一时间,工厂硝烟弥漫,建筑坍塌,设备损毁严重,生产被迫停止。范旭东多年来精心筹备、苦心经营的成果遭受重创,中国民族化工产业的发展进程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193711月,永利硫酸厂被日本三井公司据为己有。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后来将永利硫酸厂一些尚能运转的设备拆运至日本,安装在九州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为日军生产炸药。范旭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带领永利硫酸厂、久大精盐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西迁四川、重庆等地,在大后方重建化工基地,支持祖国长期抗战,同时保留有生力量,以待东山再起。全体同仁不畏路途艰险,日夜兼程,将大部分可以搬走的机器设备、珍贵图样和模型运往大后方。对于那些因笨重巨大而无法移动的机械设备,则先行将仪表拆走,并忍痛把部件沉入江中,以免落入敌手。与此同时,范旭东积极组织员工有序进行转移,并在西迁后为保障员工们的正常生活,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借债,维持队伍稳定,为后续大后方的重建事业保留了火种。在资金极度匮乏、设备材料严重短缺的艰苦条件下,范旭东仍积极投身华西化工基地的建设工作。他将永利硫酸厂重设在四川乐山岷江畔五通桥的新塘沽,坚持为抗战前线生产军用物资。这次西迁,保存了中国民族化工的重要命脉,为大后方抗战胜利及战后工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招贤育才,凡事得人而兴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中非常尊重、爱护和善于使用人才。他认为,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得人而兴。为了发展民族化学工业,他在国内外广招人才,并注意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范旭东总是把发现和招纳人才摆在首位。他创办的永利、久大和黄海社,既有从国内各地招聘选拔来的专业人才和优秀毕业生,也有从国外物色聘请的外籍专家和留学生,这些各怀特长的专门人才,正是范旭东创业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19372月建成投产的永利硫酸厂,拥有大学毕业生80余人,其中在国外获得过高级学位和职称者就有20多人。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一家民族私营企业能集中如此多的高级技术人才,确实不多见。

在广招贤才的同时,范旭东注意积极培养人才。永利碱厂建成投产后,范旭东成立了碱厂艺徒班,专门招收优秀的高中和中专毕业生进行培训,学制三年,用于加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力量。第一期艺徒班学习结业后,产生了一批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员,一些优秀者后来成长为工程师,有的还被提升为总工程师。范旭东坚持每年从永利和久大两公司中调拨经费,用于长期选派优秀企业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出国深造,从1925年至1936年的十多年间,永利、久大和黄海社选派出国学习进修的人员累计40余人。

1937七七事变后,范旭东为了保存中国化学工业的技术力量,在天津和南京陷落之前,将永利、久大和黄海社的全部科技人员和部分熟练技工数百人,安全转移到了四川,基本上靠借债把这部分人才供养起来。为了不让人才流散,他很快在四川建立了永利川厂和久大川厂,并激励大家说,我们要打破逃难心理,专心竭力为中国再创造一个化工中心,从种种角度创造新的环境,救国兼以自救。他还说,就是大家在一个锅里喝粥,也不能散。他要求大家同心同德共渡国难,希望大家各守各的岗位,少谈方法,多做实事,向前努力,为我们的事业,做一颗复兴民族的种子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