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理学家。高攀龙崇尚以实学济天下、以实政惠民生。他从治学、救世、济民的实学、实念、实事出发,在朝堂与乡野间践行务实、为民、担当的官德操守。他提倡“实学”,与顾宪成并称“高顾”,并与顾宪成等人重修东林书院,培养出大批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和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倡导实学:经世致用之学
高攀龙主张把学术用于治理国家、改善民生,把传道授业与救国救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使学问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高攀龙继承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传统,提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的实学思想。他强调“学问不贵空谈而贵实行也”,反对空谈心性,认为只有把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学问。他在《日省编》中写道:“士人不可不务实事,犹农夫不可不耕田。”在《高子遗书》中,他强调“立本正要致用”,学者如果只在书斋问学而不知世事,便是辜负平生所学。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学风,是明代晚期实学思潮的重要标志,为后世留下了“事事关心”的精神遗产。
高攀龙认为实学就是“百姓日用之学”。他早年师从顾宪成,顾宪成在讲学时提出“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高攀龙则经常用市井案例来阐释经典,认为学问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理论,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强调“格物”须落地于民生疾苦。他主张“道”就在百姓的日常之中,学习和追求真理不能脱离实际,由知达行,要在具体事务中践行道德、涵养品德、完善人格。因此,“格物致知”必须以现实关切为根基,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实践,正是通向真理的切实路径。商贩交易时的童叟无欺和重义轻利、官吏审理案件时的公正裁决、医者救治病患时的精益求精,皆是格物致知的生动体现。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成为其官德思想的理论基石,让程朱理学成为“百姓日用之学”。
秉持实念:救世济民之念
关于实念,他在《高子遗书》中提出:“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士大夫实念也。”士大夫在朝为官,应时刻胸怀救世济民之心,并转化为改革弊政、挽救危局、恤商惠民的政治实践。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边防废弛、民生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他挺身而出上疏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在《今日第一要务疏》中,提出“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四项急务,谏言皇帝勤于朝政、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减轻赋税,从而挽救时局、改变政治生态。针对当时的赋税弊病,他深入民间调研,上《罢商税揭》,反对矿监、税使对工商业的横征暴敛,提出“惠商乃安民之本”“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等主张。对底层商贩的体恤更见其仁心。《高子遗书》中详述“市肆之利,农末相资”,提倡废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体现了对新兴市民阶层利益的关注。
高攀龙历任光禄寺丞、光禄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他多次为民请命,将务实理念推向新高度。光禄寺在采购食材时,常常向铺户收取高额费用,大大增加了工商业者的经营成本,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交易。高攀龙任光禄寺少卿时,“裁无名供费,发铺行物价,革诸曹铺垫”,减轻工商业者的负担,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废除“市司抽分制”,将商税从“三十分取一”降至“五十分取一”,使苏州、杭州等工商重镇“商贾辐辏,物价平减”。这种以民为本、藏富于民的税收改革,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朴素把握。任大理寺右少卿时,力主简化司法程序,避免冤案积压。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面对阉党把持的“榷税监”制度,他上《纠劾贪污御史疏》,据实揭露崔呈秀在淮扬地区“盗以贿释,犯以贿免”的劣迹。在《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中,对地方官职责作出“课农桑”“兴教化”“育人才”等55条具体规定,要求官员“以实心行实政”,严禁“虚文搪塞”。
躬行实事:匡助民生之事
高攀龙将实念与实事区分开来,士大夫既要心忧天下、关注政治、践行实念,又要关注民生、为民解难、力行实事。他说:“处江湖之远,随事必为吾民,此士大夫实事也。”高攀龙的务实官德,体现在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切实行动中。
高攀龙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万历二十二年(1594),因上疏弹劾首辅王锡爵并斥责杨应宿等人,受到排挤,被神宗贬为广东揭阳典史。这一职位虽低,却成为他力行实事的起点。抵达揭阳后,为了改变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民生凋敝局面,他四处察访民情吏弊,发起成立同善会,组织乡绅富户赈济灾民,这一实践为其日后在故乡无锡发展推广慈善事业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疏导河道,兴修水利,提高农业产量。严惩横行乡里的恶霸,整顿地方治安,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豪绅强占民田,高攀龙亲赴实地勘测,发现田契造假,当即废除契约并杖责豪绅。他深知教育对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性,每日在官衙教授学徒,培养了一批建设地方的有识之士。重视道德教化,编纂教材,设立学馆,让失学儿童得以受教。仅仅半年时间,当地“民生渐苏,风化稍振”,社会治安和风气得到了改善,成为揭阳历代典史中唯一被供奉于名宦祠者。
此后,高攀龙辞官归家,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讲学生涯。高攀龙打破传统书院“闭门论道”的讲学模式,将实学思想付诸实践。他要求学子“必通晓时务物理”,每月初七为时政日,带领弟子研究水利、边防、田赋等实务,邀地方官吏共议漕运、河工等政事。这种“学问必关世道”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钱谦益、缪昌期等兼具经世才能与民本情怀的士大夫群体。在书院讲坛上,他创造性地将《周易》中的损益之道转化为改革方略,主张精简宫廷开支“以补民生之缺”,设计“内帑岁支不过十万,余皆充边饷”的财政方案,将易学智慧转化为损上益下、救国救民的政策实践。天启六年(1626),面对崔呈秀罗织的贪污罪名,高攀龙选择以死明志回击阉党,诠释了一名士大夫的不屈傲骨与精神风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盛赞其“以身殉道,以道殉国”。
高攀龙用一生奉行务实、为民、担当的官德坚守,务实需以为民为归宿,为民当与实干相结合,担当应以实事来体现。无论在朝在野,他的思想和道德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作者系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