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稳”是抗风浪能力和低风险状态的集合,“进”显示着发展是在得到充分安全保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优良韧性和逆势增长力,“稳中有进”也为安全带来了更丰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力优势。实践表明,越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总体国家安全,就越要做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工作。更好实现全年发展预期,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就必须更加扎实有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近年来,我国总体上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其要因之一就是注重做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了安全能够很好满足发展的这一基本需要。高质量发展要保持良好势头、持续进行下去,就一定要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作在既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实抓好、抓出更高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实现过程。作为目标,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精进的安全工作来提供更加优良的安全保障,并由此得到顺利而充分的推进和实现。作为过程,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时空中进行,由此得以极大减少风险带来的羁糜之烦、后顾之忧,以更大的自由和安心踏实去专注于加快提高新质生产力、创造和积累更多优异的发展成果。实质上,高质量发展正是在高水平安全保障下实现的优异增长。高质量发展要不断迈上新台阶,就完全需要有更持续可靠的安全保障。
发展和安全之间是紧密关联、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要以安全为前提,要依托于安全的支撑,因而内含了安全的因素和实质;安全以发展为基础,依托于发展的物质支撑,因而体现着发展的实质和特征。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保障;安全不足,发展就会打折扣;安全实质不饱满,发展就不会有饱满的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优良的安全。安全虽也是一项独立的领域,但首先要为高质量发展服务并成为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因之一,当然也要从发展成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
种种事实表明:风险一旦来袭,发展就难免遭受影响挫折;来袭风险越大,发展受损受阻就会越大直至于崩溃、衰退;而一旦有了安全保障,发展就有了防波堤、减震器,就能够增强抗风浪能力,保持增长的韧性和向好的势头。因而,高质量的发展在背后必定有一个高水平的安全;高质量发展要靠高水平安全而后得以稳进、实现,高水平安全对高质量发展一直起着前提性保障作用。发展不能脱离安全而孤军突进,只有在能够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放开手脚、顺利推进;否则,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当然,发展也是安全的物质支撑和必要条件,是增强安全实力和优势的基础。
这就是说,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安全的保障和协同下不断取得进展和成果的,是发展自身符合规律、符合实际并同步做到有效防控风险、获得安全保证的综合结果。而安全则通过提供前提性的安全环境和安全保障,成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很明显,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推进,就一定要有持续的高水平安全。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关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顶层工作
从实践看,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一般的政策掌握与平衡协调,而是一项在治理顶层牢牢把控、有效平衡发展和安全的宏观治理。这既包括战略掌控、战役协调、战术协作三个运行层面,也包括顶层前瞻、顶层考量、顶层设计、顶层施行、顶层调节、顶层协同等一系列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宏观认知与宏观举措。本质上,这是一个由全方位统筹协调、善治与安全、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实效等等聚合生成的综合协调过程。
因而,统筹发展和安全实际就是一种旨在确保发展和安全协同一体的顶层工作,是一种直接表现着治国理政重大实践实质的“弹钢琴艺术”。扎实有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就是全方位做好这种顶层工作的过程。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结果,则是这种“弹钢琴艺术”的预期目标和行动结晶。
为了不断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为了顺利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和安全目标,特别需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来科学把握、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着眼,实质性理解、掌握、运用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宏观治理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中的“弹钢琴艺术”,把两者的相互关系平衡好、处理好,把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相互协调中分别办好。这也就提出一个要求,要紧贴“实战”,下更大功夫,以更大的力度和效度,不断做深做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作,保持发展和安全之间高度协同、步调一致,进而满足高质量发展对安全的需要。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可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仅是事关发展全局的综合性工作实务,而且是定位于治国理政职责履行的政治性原则要求。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每个责任主体都要始终注意从政治上科学看待、正确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项工作。
对于这一原则要求,首先要从政治上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一方面,发展是头等大事,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而,工作上就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只争朝夕抓发展,千方百计促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新发展奇迹。另一方面,安全同样十分重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不可能发展,有了安全才会有发展的全面成功。因而,也要像抓发展一样抓安全,特别是要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与安全意识,时刻上心顾安全、全面透彻抓安全、全力高效保安全,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安全求发展、不计一切换发展,坚决克服和铲除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
辩证统一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就是要同步兼顾发展和安全,就不能有意无意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既不能脱离具体的发展来谈安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安全来谈发展。从意识到行动都要高度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紧密关联起来,使之在实践运行中充分互动、有机一体,不断形成和放大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效能效应。与此同时,发展离开安全,就不能踏实、没有保障;安全离开发展,就失标失焦、没有源泉。不讲发展或者没有发展,就会掏空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实力实效而让风险四出、危机四伏,就会使安全变得落后衰微、虚弱脆弱、不堪一击。而不讲安全或者没有安全,就会出现种种漏洞、风险甚至危机,以至于发展就会骤然面临更多更严重的危险、威胁、困境。
这一原则要求的核心要义在于:发展和安全两个都重要,两手都要硬,两者不能偏废。对责任主体来说,就是要全面兼顾、认真履行好这两项重大职责。制度上,则是治国理政实践中已实行的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而具体奉行好、落实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要求,就要有始有终、慎终如始,以高超的“弹钢琴艺术”,把这项统筹工作有声有色、平衡协调,全面持续推进下去。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决心,坚决克服任何程度以GDP代安全甚至代发展的倾向,坚决防止片面的发展观。要确保平衡,达成协调,促成协作,使发展和安全在既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更高程度的相互匹配、相互协同、相互转化、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确保把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同步做好。另一方面,要以更大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以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看待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全局与安全形势,时刻居安思危,聚焦风险防治,加强风险管理,摸排清除各种隐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归根结底,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就必须结合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把治国理政重大原则要求转化为各个责任主体的战略行动和日常工作,在极大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谋发展和抓安全的动力、平衡力,着力打通在统筹上的各种堵点,切实、同步解决发展难点和安全难点,在孜孜以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力创造高水平安全,确保履行好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职责要求。
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十五五”规划制定实施评估全过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着眼未来发展,在深入总结、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加以纲要化、方案化、行动化和结果化。为此,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方面全面嵌入“十五五”规划全过程,使之既能战略化顶层规划又能日常化落地操作,确保在明确的框架下做到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十五五”规划制定全程。以制定“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确立为这个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科学内涵、工作要求和实施要点。要广泛听取和汇集相关的意见建议,以纲要的形式,突出价值导向和责任底线,而后加以综合提炼和具体梳理,对发展、安全、现代化全局和统筹自身作出全盘考虑和战略安排,做好以原则化、目标化、任务化、政策化、规范化和操作化为特点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决策,为“十五五”时期具体施行、深度推进、有效达成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一个好的指导性方案。
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十五五”规划实施全程。通过执行“十五五”规划,才能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认识、要求、动力、方案和关键要点转化为整个规划期的具体行动。而这样的行动就是各责任主体严格执行重大原则、高效实施战略决策的工作实践,是一种要全程细致耐心、切实到位的日常化规划执行活动。为此,要在规划执行全过程保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慎勤勉和用心着意,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部要求、要点和要义具体执行好,在使得统筹工作本身高水平展开的同时,确保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得到高效能促进、高质量实现。
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十五五”规划评估全程。“十五五”规划一经实施,相应的评估就要随即启动并连续进行到规划的终结。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规划一旦开始实施,就要开启相应的专项评估和综合评估,必须随规划评估的总体安排具体做好开局评估、中程评估和收官评估,同步做好及时反馈、精细化调整和完善规划及其再实施等追踪决策的各项工作,使得规划本身在执行中不断变得更加完整、缜密,也使“钢琴弹奏”做得更加和谐、纯净、精一,确保整个规划实施不断优化、持续精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