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全省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锚定金融强省建设目标,筑牢金融安全防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金融高质量发展。2025年上半年,江苏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2.63万亿元,新增本外币贷款2.09万亿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内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达7796.6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2025年6月底,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8%,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坚强金融支撑。
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全省行 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办供图
突出党管金融,在强化制度建设中扛牢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全省金融系统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防控金融风险的实际成效。一是高站位部署推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金融工作部署,印发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锚定金融强国建设宏伟蓝图,制定金融强省建设“施工图”“计划书”。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江苏在全国较早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金融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工作。建立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防风险全过程。二是高质量党建引领。将加强地方金融党建作为提升金融系统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抓手,精准实施政治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培育“鑫锋”党建品牌,先后创设《“第一议题”学习参考》、“金融+”讲坛,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调研行”“大家谈”,引导各级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增强“用政治眼光看金融,抓政治责任防风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建设“三个过硬”重大要求,先后举办全省领导干部推动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班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培训班,全面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得到中央金融工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国金融系统党建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三是高标准推进落实。率先在全国建立央地协同的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解决监管协同的难点堵点问题,构建央地金融管理部门“一家人”“一股绳”“一盘棋”的风险防控工作格局。建立全国首个地方金融与司法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强化与政法、法院、公安、宣传、网信、信访等部门联动,切实凝聚部门工作合力,共同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强化治本控源,在攻坚重点风险中彰显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全省金融领域始终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性任务,紧盯当前重点领域风险,直面痛难点、找准破局点,切实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从事后反应、被动应对向事前预防、主动解决转变。稳慎推进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强化央地协同,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建立地方法人银行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开展早期纠正“硬约束”试点,推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贷款、补充核心资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深化农信社改革,推动成立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市场化推进村镇银行减量提质,已实质性推动11家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大幅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和稳健经营水平。全力遏制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传导蔓延。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发挥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对维护企业融资环境稳定的服务方式,帮助暂时遇困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完善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预案,2024年以来,多措并举有效缓释9家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助力3家上市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涅槃重生”;2025年针对辖内风险上市公司“一企一策”制定应对预案,助力风险上市公司不退市、少退市,退市则做到稳定有序退出。系统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推动地方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制定或修订地方金融监管配套制度,强化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全省1500余家地方金融组织全部纳入“鑫安”系统远程监管。开展全省地方金融组织“两清、四严、两整治”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共推动85家地方金融组织终止经营资格。截至2024年末,省内金交所和在业农民资金互助社实现全面“清零”。扎实做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范处置。充分发挥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作用,定期会商研判,省、市、县(市、区)打非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联动推进打非工作。建立12345非法金融活动举报平台、金融机构非法集资可疑资金异动监测、非法金融活动网格化排查的“三位一体”监测预警机制,驰而不息地抓好源头治理、专项清理、存量处理。部署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专项整治,联合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行动,持续保持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高压严打态势。新立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数、涉案金额、参与人数三项核心指标连续7年持续下降,5年以上陈案办结率达到80%,相关工作获得国家打非联办的充分肯定。
坚持标本兼治,在压实责任链条中汇聚防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铲除滋生各类金融风险的土壤,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全省金融领域坚持预防为先、防治结合,持续巩固金融长治久安基础。一是强化建章立制,筑牢安全之基。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协同驻苏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构建高标准一体化风险防控体系,让金融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等工作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围绕全方位、全链条应对各类风险,修订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细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化解、督促检查等工作要求,形成可遵循的应对范式、可操作的规则依据。二是强化科技赋能,织密技防之网。建设“鑫安”系统,打造风险防控“天罗地网”和地方金融监管“智慧大脑”,健全风险评估、监管评级等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前瞻洞察风险萌芽,精准把握风险实质,推动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建立金融风险防控应急指挥中心,实施重大风险预警处置“挂图作战”,定期剖析风险隐患,统筹调度防控精兵,适时跟踪问效督战。三是强化督导考核,拧紧履责之阀。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构建知责担责、考责问责的责任链条。强化资本市场风险问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通报等机制约束,推动风险防控责任落到具体地区、单位和人员。持续强化督导考核的“指挥棒”和“推进器”作用,推动将风险防控责任纳入各设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倒逼责任上肩、措施落地。针对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重点风险,构建“立体化”督导体系,进行清单式台账管理、过程化跟踪问效、针对性挂牌督办,强化守土尽责、失职追责。
聚焦强基固本,在守牢安全底线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全省金融系统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个主题,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定位,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夯实抵御风险的根基。一是加大保障支撑力度,积极应对外部风险冲击。配合省政府出台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就业措施,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量提质。组织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场”活动,组织召开系列金融服务外贸专题座谈会、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引导支持外贸受困企业用好用足各类金融支持政策,稳定融资环境和市场信心,严防外部冲击风险外溢。二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金融生态好中向优。以金融强省目标为牵引,深入推进“全省金融生态县创建评价”,充分调动基层政府金融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优的“江苏品牌”。在全省范围谋划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建设100个金融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点,探索金融领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100个综合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开展100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场活动,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开展金融惠企政策和产品宣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紧扣中心任务,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出台促进私募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升级迭代省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200万户,服务融资6.5万亿元,建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工作联动机制,构建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基础、科技绿色金融为牵引、养老金融等为突破口的金融服务体系,用发展的“增量”消解风险的“存量”。2025年上半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9%,绿色金融贷款比年初增长19.53%。省属金融企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机构前列,数字人民币试点主要指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南京、昆山国家级金改试验区成果丰硕,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江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