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重点任务,要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近年来,扬州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水为脉、与水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水从被防御的对象转变为可调控的资源、可共生的伙伴,实现“水稳城安、水活城兴”的良性循环,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筑底 厚植城市韧性根基
高位推动,一盘棋局聚合力。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住建、水利等25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打造市、区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协力推动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持续向好。
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城市防洪、排水与污水处理等相关专项规划中,在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对排水设施用地需求进行保障。在古城保护更新中,强化历史街区的消防通道改造、微型消防站布点、地下管线安全间距控制等韧性要求;在新城开发中,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指标,预留足够的蓝绿空间和应急疏散通道。
建章立制,四梁八柱固根基。在历年出台的《河道管理条例》《古城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基础上,将《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将《扬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调研计划,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法治化”升级。印发以《关于加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为核心的项目管控“1+3”制度文件,针对审批、运维等重点环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闭合管理工作制度》等3项文件,完善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体系。
精准把脉,动态体检开良方。连续多年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将安全韧性作为核心评估指标,构建涵盖排水能力、管网状况、应急响应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定期形成体检报告,针对发现的“城市病”开出定制化整改清单。同时,将体检结果与规划修编、项目建设紧密衔接,实现“发现问题—制定对策—整改提升—效果反馈”的闭环管理,为持续优化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特色理念赋能 构建韧性治理范式
从宏观到微观,全维度保障“系统顺畅”。在城市层面,尊重自然水系脉络和现有地形地貌,为水留空间、留出路,强化城市水文系统韧性;在片区层面,全面统筹河湖水系、公园绿地、管网泵站等“蓝绿灰”设施体系,科学组织雨水径流有序进入排放系统,提升片区协同韧性;在项目层面,通过“大竖向”“小竖向”“微竖向”的调整布置,促进项目分层逐级地构建满足要求的竖向基础,夯实局部韧性基础。扬州按照“海绵二十条”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要求,多措并举构建了“小雨零排、中雨滞排、大雨序排、暴雨快排”的排水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应对不同降雨工况的能力。
从效益到功能,全方位践行“简约适用”。从技术角度,鼓励项目优先考虑地表排水理念组织雨水径流,并按照整体下沉的理念开展设施建设,降低施工难度,增强设施韧性;从投资角度,鼓励项目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空间调蓄功能,节省管网、调蓄池等设施建设运营成本,保障韧性体系可持续性;从功能角度,延续传统园林堆坡造景的建设手法,使绿化从“满铺”变“留白”,打造兼具美观和滞蓄功能的海绵项目,让生态韧性与景观价值共生。由此构建“低影响、低成本、好维护”的可持续海绵设施体系,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全域建设 铺就韧性生长路径
统筹“全领域”生态空间建设,筑牢城市“安全生长”防线。全域推进幸福河湖、美丽河湖建设,2024年建成幸福河湖105条,列入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河湖14条,其中古运河、润扬河获评淮河流域幸福河湖,芒稻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开展岸线清理整治提升行动,退让长江生产岸线6.3公里,完成复绿面积154.6公顷,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
统筹“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健康生长”系统。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水域面积监测评估,2023年以来,实施沿山河、夏桥村河、曜阳河等11条水系提升,天然水域面积比例达10.08%,新增绿地238万平方米,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50.21%。实施七里河闸、通江闸等5个闸站建设,完成10个积水点治理工程和6个积水隐患点应急处置,城区内涝防治标准正由20年一遇向30年一遇迈进,长江堤防标准稳定在100年一遇。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攻坚行动,累计完成50个排水达标区建设工程,城市建成区排水达标区覆盖率超55%。
统筹“高品质”居住社区建设,实践城市“美丽生长”路径。在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中,已建小区通过地表明沟、生态停车位、整体下沉绿地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性海绵化改造;新建小区则按照“应做尽做”原则,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下沉绿地、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且与排水系统有效衔接。道路广场建设中,在绿地空间科学设置整体下沉绿地等绿色调蓄设施及溢流排放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顺畅衔接。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并通过优化竖向设计,为周边区域雨水预留滞蓄空间。
智慧管理升级 强化韧性防控效能
智慧科技赋能综合监管。针对供水、排水、活水等方面存在的管理调度问题,实施城区智慧水利调度系统、城市水利安全运行调度基础工程等建设项目,整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防洪排涝模型等,实现各类信息实时监控与预警、统计与分析,大幅提升扬州市城区防汛减灾科学决策支撑能力。深入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监测设备覆盖全市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整合AI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科学模式,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智能守护者”。
机制建设提升应急水平。修编完成《扬州城市防汛应急预案》《扬州市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等文件,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预案演练,提升城市应对各类极端天气防范和处置能力。建立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及时收集各区、各部门排水工作动态,设立城区排水防涝信息热线接受群众反馈信息,通过融合通讯视频点调、城区一张图等系统,实时监测各板块,确保遇突发情况能够远程指挥调度。
创新探索完善管理模式。以“推动解决管网混流、水质超标、城市内涝等问题”为总体目标,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养护”原则,实施扬州市区“源网厂河”四统一管理改革。整合市政污水、雨水设施,形成“雨污统管”格局,在部分区域试点将城市河道纳入统一管理,按照“明确主体—摸清底数—实施整治”的目标节奏,从开展设施排查、推进整治移交、加强资金保障、适时调整水价、完善抢修机制、编制年度计划等8个方面展开工作,进一步提升涉水行业统筹水平和管理能力。
(作者系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