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作为经济强省与农业大省,江苏通过综合治理与机制创新,在平安社会建设领域成效显著,已跻身全国最安全省份之列。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催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必须以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为根本目标,持续推进乡村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以高水平安全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平安志愿者入户宣讲 徐州市铜山区平安志愿者协会供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江苏通过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与数字化治理体系协同发力,实现乡村治安效能全面提升,以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交出亮眼的平安乡村建设“江苏答卷”。
一是多元主体聚合筑牢安全防线。平安乡村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多元主体协同形成“能量聚合”。省公安部门作为“主力军”,通过创新“警网融合”模式、健全“七联”机制、推进智慧警务等,激活基层警务“神经元”,筑牢乡村振兴“平安基”。同时,构建“大防控”格局,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培育“平安联盟”“平安义工”等志愿者群体,扩大“安全共治生态圈”。以连云港市为例,2023年全市700余名社区(驻村)民警、1940余名辅警及1500余支约6.8万名义警队伍,日夜守护城乡,织就乡村振兴“平安网”。
二是数字治理提升基层治安效能。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的当下,江苏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数字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助力平安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如连云港灌云县积极推动落实视频监控系统进村入户,既做好治安预警,又解决留守老人看护难题;泰州市兴化市探索开发“电动三四轮车违法识别预警系统”,破解电动车安全管理难题;盐城市建立运用智慧“哨兵”系统,整治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徐州市的“平安乡村”村级监控平台、宿迁市泗洪县的智能监控与防溺水系统,也在实时监测乡村治安、保障人民安全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纵观江苏省的平安乡村数字化治理实践,既有智能监控与应急系统的技术驱动,也有积分管理与群众共治的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使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之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崭新活力。
三是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攀升。近些年来,为了扫除农村治安防控盲区,为乡村振兴营造平安稳定的发展氛围,江苏各地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全省的命案破案率、反诈成效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的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立案数同比下降23.1%,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从2012年的94%跃升至2024年的99%以上,南京、扬州等更是成为省内安全城市的标杆,江苏“平安建设”在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全域平安”渐成品牌。与此同时,江苏各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开展危房治理、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等,将平安乡村建设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具象化。
江苏乡村地域广阔,兼具平原圩区、丘陵山地等多样地貌,产业以农业为主导,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与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业态、治理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推进平安乡村建设,需精准把握这些特质:在偏远村组,需侧重解决地理阻隔带来的治安响应滞后问题,借鉴城市技防经验但更要注重设备耐候性与成本适配;在农业主产区,要针对农资安全、土地纠纷等高频风险,将矛盾调解机制本土化,融入乡贤说理、村规民约等传统智慧。唯有立足“农”的特点、衔接“城”的经验,才能推动江苏平安乡村建设从基本达标迈向高水平发展,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江苏方案”。
打造“全周期链条”,实现风险防控闭环管理。为筑牢平安乡村基础防线,营造社会的安定有序局面,需着力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安全治理闭环体系。首先,加强监测预警。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等可能给乡村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整合物联网感知设备与人工巡查数据,构建村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以大数据分析提前识别和加强风险研判。其次,强化应急响应。吸收和借鉴城镇地区有效的安全治理经验,厘清“非安全要素”,通过建立多元主体联勤联防的协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分级分类的处置机制,有效提升乡村应急管理和安全治理能力。最后,依托技术赋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和数据比对的优势,通过人脸识别、步态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提高犯罪预警能力和刑事侦破效率,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补齐乡村治安防控短板。
构建“韧性治理网”,建立立体治安防控体系。新时代提升平安乡村治理效能,须实现从“短期攻坚”到“长效治理”的转型,构建更具韧性的平安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整合“官方正式+民间非正式”的治安防控力量,搭建全方位治安防控巡逻网,形成联勤联防、群防群治的“大治安”工作格局。二是聚焦乡村安全的重难点问题与细微之处,通过基础设施(如视频监控安装)、智慧平台(如智慧安防体系)、组织队伍(如平安志愿者)、保障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建立“物理防线+技术防线+人员防线+制度防线”的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三是综合利用传统治安防控手段和新型治安防控技术,将群防群治的“土法子”和数智技术的“新手段”有机融合,借鉴连云港市“背包警务+指尖警务”的创新模式,将人治与技治相结合,提升服务效能,既兜住平安底线,又体现社会温情。
用好“治理工具箱”,提升综合安全治理水平。着力发挥党建牵引器、自治内动力、法治硬约束、德治软浸润、智治新支撑的“治理工具箱”的作用,打好平安乡村建设“组合拳”。其一,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安全风险防控中的主体责任机制、依法治理基础上的预防调解机制,以及党员能人号召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平安乡村建设的能动机制。其二,深化“三治融合”实践。通过建强用好村级综治中心、组织建立平安联防队伍、开展常态化普法教育、创新道德积分制管理等,有效化解纠纷矛盾,提升乡村治理活力与秩序。其三,以“智”促“治”优化效能。通过提升数字治理的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加大对经济薄弱乡村的财政支持,提升警务人员能力与装备水平,推动视频监控系统补漏补盲,缩小地区差距。同时,结合乡村实际开发简易版数字化工具,推动技术适老化改造等,提高数字技术的适配性。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