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08-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一直把促进民生幸福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投资于人,不断推出一系列暖民心举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稳稳筑牢民生幸福的基石。


东海“宝妈”们现场制作手工穿戴甲   中共东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促进充分就业,为人民幸福生活注入源头活水

就业不仅牵系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更承载着江苏夯实民生根基、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从靶向集聚的就业扶持政策到多方联动的技能提升行动,再到贴心周到的就业公共服务,江苏正以系统观念和务实举措,为民铺就高质量就业幸福路。

经济发展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江苏紧扣产业需求,强化就业导向,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4条、先进制造业促就业15条等措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与此同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激发企业吸纳就业的内生动力。2025年上半年,江苏发放稳岗返还资金0.84亿元,惠及6954户企业、37.8万名职工,以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稳岗,筑牢就业基本盘。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是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江苏各地纷纷推出一地一策暖心举措:徐州在每年春季求职黄金期,组织重点产业链企业走进驻徐高校开展校园招聘,让无数青春梦想在彭城大地扎根;镇江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乡村设立招聘服务站点,将岗位信息送达农民工身边;宿迁市宿豫区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调查,为其量身定做岗位、政策、培训三张服务清单;常州市金坛区以外卖骑手视角体验算法下的生存竞速,摸清新就业群体的痛点难点,以实打实的举措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让更多劳动者在江苏大地安居乐业,为稳就业、惠民生写下生动注脚。

创业是激活就业市场的金钥匙。擦亮创响江苏特色品牌,2024年全省支持21.35万人成功自主创业,创业带动稳定就业103.5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释放,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东海县敏锐把握创业就业趋势,成功培育出水晶雕刻师、水晶电商直播、穿戴甲工匠三个省级劳务品牌,全县超35万人在水晶和穿戴甲产业链上掘金,共同唱响创业就业致富歌

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底气。从加强江苏工匠课堂建设到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行动,再到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强企稳岗惠民培训行动,江苏千方百计提升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实现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2024年全省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0.96万人次。在乡土大地,技能培训的生动实践同样精彩纷呈。江苏工匠莫元花在宝应县鲁垛镇开办元花职业培训学校,全国技术能手陆琴在仪征市新集镇开办陆琴脚艺职业培训学校,仅这两所学校累计培养乡土技能人才2万余人,带动就业10万人。

从散乱的零工找活到规范运营的零工市场,从传统招聘会到直播带岗新模式,江苏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探索发力,构建起覆盖广、密度高、专业性强的服务网络,为劳动者架起直通职场的高速路。线上重点打造就在江苏”“苏心聘等就业信息化平台,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活动,让岗位信息触网可及;线下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满足群众就近办、马上办需求。2024年,全省新建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37家,依托平台面向社会发布岗位1023.43万个。一系列线上线下就业公共服务实践,实现了岗位与人才的精准匹配、双向奔赴。

聚焦民生实事,为人民幸福生活解决急难愁盼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江苏聚焦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持续兴办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20212025年度省政府每年编排民生实事1552件、1250件、1355件、1255件、1245件,重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住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实现了从居者忧其屋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的跨越,稳稳托起了百姓的安居梦。将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纳入对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指标,引导和激励各地推进目标任务。2024年,全省改造老旧小区1114个,完成城中村改造8.52万户,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56万套,分别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积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8.19万套,鼓励各地向新市民、青年人发放租赁补贴,2024年全省共发放租赁补贴17.87万户(人)、7亿元,居全国首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江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2024年,全省共新改扩建普通高中30所,建设省属高校学生宿舍项目49.2万平方米,完成1652栋省属高校学生宿舍维修改造,建设224个初中学校心理辅导室,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2025年,教育类民生实事项目更细更广,在聚焦解决学有所教问题的同时,聚焦一老一幼教育问题,努力让教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各类群体。其中,为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已全部完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提出这个重要论断。从当时设备少、医务人员少、水平不高,到现在的32CT、全自动化检测设备、省市专家多学科会诊,世业镇卫生院发生的沧桑巨变正是越来越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起来的缩影。2024年,江苏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稳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加快构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均达100%,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江苏方案探索养老托育服务新路子,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优化苏适养老服务供给,建成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超500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个,建成运营2000余家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打造平价优质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成各类老年助餐点8000余家,服务老人数超过140万。用情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省政府连续6年将新增普惠托育机构列为民生实事,推动省、市、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助制度,支持幼儿园资源向下延伸,为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自2020年起,共青团江苏省委发起实施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主要聚焦全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一重点困境青少年群体,以梦想小屋建设帮助他们改善居住学习环境,截至2024年底共建成15295间,用心守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健全保障体系,为人民幸福生活消除后顾之忧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生活织密安全网、为社会稳定发展放好压舱石。近年来,江苏在社会保障体系已实现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整体工作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充分展现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江苏作为

为更好统筹社会保障和人口发展,江苏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为重点,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养老保险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平稳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基本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与此同时,高标准推进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生育保险方面,将胚胎培养13个辅助生殖项目和椎管内麻醉无痛分娩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发布《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推动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末,全省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122.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8139.08万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049.05万人、2439.36万人、2213.0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7.48万人,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年来,江苏各级财政部门累计投入资金约370亿元,用于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在全省实施困难群体参保代缴政策,已有72万家庭困难人员受益于政府代缴费用从而获得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资格,各地还为41万名困难人员代缴了2025年度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积极应对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来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的照护压力,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率先实现全省全覆盖,截至20258月,参保人数达6400多万人,居全国首位;有30余万户的失能家庭得到长护服务。此外,在全省大力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实践,有10个地区相继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获评数量全国第一,成为8年连续有成果获评创新实践案例的唯一省份。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关。江苏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以15分钟为标准的公共服务可达可及便民圈,如雨后春笋般随处可见;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人社纵向贯通、四大板块横向联动的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全省累计建立4156个省级标准化社银合作就近办银行网点;开通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超4万家,基层医保服务站点达到2.1万家;高质量完成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地区试点任务,实现电子社保卡与政务服务苏服码互通融合;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文化大餐触手可及;建立省市县三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人民生活安定和美……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江苏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深耕民生沃土,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书写了民生幸福与共同富裕同行的时代答卷。

(调研组成员:高民、袁文、霍宏光、王昆鹏、孙秋香)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