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引擎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沈旭东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以法治建设为轴线,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固本拓新,系统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海门区以法治思维贯穿治理全程,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盘活资源厚植法治土壤,借助智慧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形成了党组织统筹下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夯实法治实践根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海门区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将法治建设纳入全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一规划两方案任务落实。建立健全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高频研判、高位协调,对提升法治营商环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法治建设重点工作、重大课题推进情况进行专题分析点评、研究部署。创新人大监督+执法监督”“执法监督+检察监督”“纪委监督+法治监督融合联动机制,形成跨部门协同监督体系。

盘活资源厚植基层法治土壤将法治元素融入沿江景观带建设,串联张謇法治文化园与青少年研学中心打造法治记忆轴,营造抬头见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治理生态。组建理论宣讲+法律服务+文明实践8+N志愿服务总队,依托山歌小戏讲法理、小巷党课传党声、小院课堂话治理等载体,累计组织法治宣讲1800余场次,覆盖群众3.2万人次。融合民法典条文与村规民约,形成红白事报备制度”“宅基地使用公约12类德法融合规范。构建有事好商量+援法议事双轨机制,将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处置等32类高频事项纳入民主协商流程,通过村务民主听证+法治专家列席模式,形成议题收集法律初审民主表决执行监督全闭环。

智慧赋能提升精准治理效能以科技赋能法治实践,打造基层治理智慧大脑,显著提升治理精度和效率。高标准建成区镇两级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对涵盖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城乡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6大类146项网格服务事项进行动态管理、精准派单、高效处置,实现全域管控、权责清晰、服务一体。依托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实现社区矫正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动态共享,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管理零脱管,有效提升法治执行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协同联动,全面激活基层发展动能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海门区因地制宜探索营商环境工作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生动实践和法治路径。

全周期要素保障筑牢发展根基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基层依法治理的坚实支撑,海门区构建事前尽调事中防控事后审查的全流程法治护航体系,组建由124名公职律师与86名社会律师构成的重大项目法律服务团,为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省市重点工程提供从招商引资协议审查到投资融资风险防控的全链条合法性审查。通过多维度伴随式服务,将法治关口前移至项目策划阶段,实现重大项目落地合规率100%,以法治刚性守护发展底线。

全链条审批革新激活市场活力极简审批为突破口,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行政服务改革,打造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体系。整合23个部门136项涉企许可事项,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0.5个工作日,实现拿地即开工在产业项目建设中常态化。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将社保、医疗、就业、养老、身份证办理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前移至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开通户口迁移跨省通办、互联网云端问诊、自提点寄提等便民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全领域监管升级提升治理效能深化跨部门综合集成监管,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码全过程追溯系统,实施白名单+安静日+监测点三维保障制度,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1.1%。推行不见面非现场执法,在生态环境领域,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异常预警管理,组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法治体检服务团队,提供邀约式法治体检服务。

全方位产权守护破解创新痛点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叠石桥工作站,构建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保护体系。针对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开展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共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通过专利质量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和双库联动培育机制,切实强化专利质量根基与侵权风险源头防控,为创新发展清除侵权阴霾,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

润心聚力,精准绘就基层善治图景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海门区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规范化执法构建生态法治清源工程积极探索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整合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信访、移动执法、行政处罚、区域联动指挥五大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沿江生态建设成为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探索实践生态环境损害担责修复模式,鼓励生态赔偿义务人主动开展自行修复”“替代修复”“劳务代偿,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一起案件入选长三角区域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法治有力护航绿色发展。

数字化复议深植治理末梢法治根系创新打造全省首个行政复议智能助手e,采用功能体系+技术架构双轮驱动模式,系统集成辅助阅卷、智慧听证、法条类案智检、智能问答、证据回溯等六大功能模块,覆盖全流程应用场景。行政复议类案检索效率提升95%,文书制作效率提升90%,案件审理周期缩短50%以上,开创技术赋能治理、智能提升效能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精准化护权浇灌民生权益法治叶脉打造特色品牌援链惠民,布局新业态新驿家·货车司机之家、机器人产业链链上之家等法援站点,专业团队进驻,按需服务,连点成链,获评江苏省法援惠民生特色品牌。聚焦农民工、妇女儿童等群体,开展法援惠民生 解忧烦专项行动,开辟欠薪案件绿色通道,累计为1400名农民工追回薪资约1500万元,相关案例获江苏省法律援助典型案例,推动法治服务从政府供给群众需求转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微循环。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