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民族记忆与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江苏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相互对立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么过度强调保护,将历史文化资源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要么急于商业化开发利用,导致“千街一面”、文脉断裂等问题。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古城保护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应强调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交融,寻求文脉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双向奔赴、共同繁荣的高质量发展新形态。
创新文脉传承,构建古城人文价值体系。立足江苏地域特色,通过系统性价值挖掘和创新性转化利用,构建兼具时代特色和江苏特质的古城人文价值体系。构建独特文化标识。传统街区、街道的打造关乎历史文脉延续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价值评估体系,重点开展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等文化遗产价值的系统性挖掘,打造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系统。统筹考虑历史遗迹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多元目标,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塑造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精神地标。突出“时代感”功能织补。结合现代新消费趋势和Z世代消费需求,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推动“传统+时尚”“传统+科技”“传统+生活”等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以更富时代感的方式呈现,如传统茶馆融合现代轻食文化、古建空间承载艺术展览、非遗技艺对接时尚消费等,实现传统文化与经济潮流的碰撞共生。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升级非遗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变。增强“在地化”情感认同。历史古城承载着城市的岁月肌理与商业文化,更是彰显“在地化”特质的人文经济名片。从古建老宅修复到街坊更新,既要重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单体建筑优化,更要对整个古城肌理和民居群落进行整体风貌塑造和人文经济要素植入。通过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传统商号业态、原生空间体验等,营造“在地化”文化氛围,促进传统业态和生活空间的活态传承。引入兼具在地特色与创新理念的文创品牌,开发更多承载地域特色和文化标识的文创产品,提升传统街区街道文化品牌影响力,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培育特色品牌,激活古城人文经济动能。通过创新性的空间重构和价值重塑,推动古城从历史岁月的见证者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开创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范式,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拓展文商旅融合新场景。顺应Citywalk漫步探索城市等新消费形式,搭建多元化消费场景矩阵,打造“建筑可阅读”“演艺新空间”“家门口的新体验”等文旅IP集群。推进演艺演出等“内容+”与历史文化街区的跨界融合,完善“内容+社群+商业”一体化模式,以浸入式戏剧、话剧、音乐剧等优质内容引流,配套主题餐饮、文创市集等衍生业态,满足城市微度假等新型消费需求。构建首发经济链式发展新载体。聚焦“首发+”战略布局,通过引入国际时尚首店、特色首发概念店,积极开展快闪、联名、主题策划等活动,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新剧首演、新品首发、新展首秀的重要平台。积极放大首发经济辐射效应,盘活存量品牌资源,推动更多新品牌、新业态与古城元素跨界联名,打造更具吸引力、更贴合当下消费需求的文化IP。重塑城市创新协同新范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突破传统空间功能边界,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向文化传承、创意孵化、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孵化平台转变。通过业态混搭、功能复合等空间创新策略,释放“文化+创意+商业”融合价值,培育兼具文化厚度、创意活力与市场价值的新型消费范式,让古城空间成为创新要素集聚与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人文示范标杆。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古城保护从传统模式向智慧管护升级,为古城保护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随着消费行为从“目的型”转向“互动型”“情感型”,“功能体验+情绪价值”的全方位需求更加突出。可依托沉浸式演艺、数字夜游、互动街区等项目,结合5G+8K超高清、VR/AR、全息影像等新技术,通过场景还原、剧情互动、实时渲染等手段,构建更多新型体验空间,让具有古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创新“多模式”文化展示。建立“虚实共生”的文化展示平台,借助实景三维技术,打造街区实体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实时交互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可观、可感的线上文旅体验。推进“元宇宙+非遗”应用模式,以非遗街区等历史文化空间为载体,运用VR/AR、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可交互的非遗数字馆藏,为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提供更多技术支撑。培育“多元化”智慧消费。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推动传统商户实现数字化升级,重点开展智慧门店改造、数字营销推广、消费大数据分析等项目。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IP,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创、虚拟藏品等新型文化消费产品。重点培育数字文旅、智慧零售、夜间经济等融合业态,构建“数字内容生产—线上流量导入—线下消费体验—数据反馈优化”智慧消费闭环,以数字化手段全面重塑古城消费体系。
创新空间治理,营造人文经济活力生态。通过空间功能重构与社会网络活化,使历史空间精准适配现代生活需求,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实施微更新改造。采用“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策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优化与品质提升。通过“一户一策”精准改造、“前店后宅”功能混合等模式,在保留传统肌理基础上植入便民设施、文化场所等现代功能。培育特色民宿、文化工作室等新业态,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历史环境改善与现代生活便利有机统一。推进功能转换升级。聚焦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坚持“保留结构风貌、创新空间功能”原则,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体验经济等复合业态,打造集文化展览、创意办公、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空间,激发“小尺度、高密度”空间的创新潜力,让工业记忆与当代需求实现功能叠加。引导社区多元共治。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治理模式,组建由居民代表、商户联盟、文化团体等构成的社区共建委员会,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常态化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培训、大师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本土艺术家和工艺匠人进行现场创作和展示,通过文化认同凝聚社区共识,形成保护更新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传统历史空间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家园。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