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大力推行跨村联建,推动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累计实施各类共富项目32个,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
联村组片,构建共同富裕新机制
姜堰以发展共建联建项目为主线,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积极推动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变“单兵推进”为“组团作战”,致力构建共富先行示范的新体制新机制。
因地制宜联合建。坚持行政区划、村干部职数、管理体制、自治主体“四不变”,通过组建中心村党委、联村党总支或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推动强村与弱村、有历史渊源或有融合发展需要的村、产业相近或关联度高的村结对联建,先后灵活组建32个产业联合体,覆盖13个镇(街)174个村,切实以组织融合联通资源、连片发展。大伦镇的申扬、缪埭等6个经济薄弱村整合上争市级帮促资金360万元,共同投资“养殖鸡舍”项目,辖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盛食品集团为其提供“企业供种+技术托管+保价回收”全链条服务体系,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均分租金收益达40万元。
因势利导联手干。以实施共建联建项目为纽带,项目负责人普遍由牵头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选派各联建村党支部书记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等骨干力量组建项目专班,合力推进项目实施,同时注重吸收区域内企业、合作社等党组织负责人作为成员。还通过以强带弱,共同提升本领、带好队伍。蒋垛镇整合朱高、薛港、盐大等17个村积余资金3000万元,成立“兴蒋”强村公司,选派5名具备经营管理专长的村书记担任董事会成员,选聘10名职业经理人,分设加工配套、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组,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谋划、精准论证、高效推进,有效提升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
因情施策联动管。明确共建联建项目专班把方向、议项目、统资源、搞协调、抓监管职责,坚持中心工作统一布置、重点任务统一协调、重点事项统一决策,普遍推行规划、采购、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六统一”产业经营模式,引导联建单位大事共议、要事共决、难事共解,“联”到实处、“合”出成效。白米镇在特色芦笋产业发展中,将领种的村集体与零散的种植户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统一采购种苗和农资、统一管理生产流程、统一加工和销售,有效提升了芦笋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降本增效。
美美与共,打造抱团共富新场景
针对单一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姜堰的共建联建项目摒弃就村抓村思维定势,通过项目打捆、连片开发,打造共富新场景。
项目共推。立足联建村资源禀赋,采取“强村+弱村、大村+小村”的方式结对共建,引导强村、大村统筹交通区位、特色产业、资源分布等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打造旅游路线,采取项目联带、多村捆绑等形式,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蒋垛镇以草莓种植为基础,以冷链加工、研学旅游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莓美共富圈”,7个草莓种植村年均新增村集体收入约50万元,解决农户就业800余人;溱潼镇依托溱湖湿地资源,整合簖蟹养殖、水乡民宿,构建“农文旅融合体”,各村打破行政壁垒,通过“飞地抱团”共建产业,实现技术共享、品牌共创。
资源共融。直面村级土地、资金、技术匹配不均衡的现状,由领建村牵头,采取飞地经营、技术帮带、合作开发等方式,上级统一把政策、资金、项目下沉联建村并交由联村党组织统筹使用,推动联建村统筹各方资源要素一体推进发展,有效解决村与村之间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模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种苗供应、生产资料供给和技术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降低产业链关联对象之间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截至目前,创成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市级16家,吸纳家庭农场338个,带动种植农户8000多户。
利益共享。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探索“订单+分红”“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联建村、脱贫群众、合作社等以技术、土地、自有设备等入股参营,实现以股联利、以股联心。指导娄庄镇、顾高镇出台“村村联建”共富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收益分红原则。如娄庄镇统筹整合市级扶持资金300万元,配套支持526.68万元,盘活原姜堰区洪林服装厂的闲置土地新建标准厂房,租金按照投资比例分配给6个出资村,合计实现集体增收近30万元。
人才联用,锻造引领共富生力军
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持续加强联建共富项目的专班队伍建设,通过引导一批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集聚保障共富项目。
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磨刀石”,深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培训,用好导师帮带制,注重选任产业型书记到共建联建项目中培养、锻炼、成长,25名领建村书记从“服务一个村”到“带动一片富”。蒋垛镇许庄村党总支书记许德宏与园区新材料企业共建生态“绿岛”项目,承接10多家企业工业废料,集中回收、集中粉碎、集中分筛,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约企业成本近500万元,带动周边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
发挥外脑助推作用。系统总结选派干部驻村工作经验,按照“一村一名乡村振兴指导员”要求,严格标准、精挑细选,选派226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工作,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集聚,助力乡村振兴。娄庄镇新龙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宋亚以润娄果蔬合作社为支点,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指导员的资源优势,联动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引入“玉秀2号”水果黄瓜、“农科糯336”甜糯玉米等优质品种,带动村集体年收益净增12万元,帮助20户低收入群体年均增收1.8万元。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统筹考虑联建共富项目发展需求和乡村人才外流的矛盾,分类培养特色种养、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头人503名。白米镇白米村党委书记王进创建“白米生产队”短视频账号,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介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团队先后发布300多条视频,总播放量超2000万,助农销售额突破60万元,惠及20多户村民。围绕“共富项目需要什么”“职能部门能给什么”,找准最佳契合点,区级农业条线组建60人专家团实现联建项目农技服务全覆盖,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培训22场次,开展进场入户及田间现场指导128次。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