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组织安排我到昆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担任大队长。彼时,正值机构深化改革和治理能力升级的关键时期。摆在我面前的,是执法力量分散、传统监管效能不足、群众诉求多元化等挑战。这盘棋,怎么下?我们选择以“绣花功夫”破题开路:既抓机构整合的“物理重组”,更重职能优化的“化学反应”;既强化执法铁军的担当本色,更探索智慧治理的创新路径。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闯关、数字破局、民生提质”,在车轮滚滚与波浪粼粼中,绣出了今日昆山“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崭新画卷。
南站焕“智”:破解“找车之痛”
2025年初的一个夜晚,昆山南站网约车上客区灯火通明,却弥漫着焦灼。“师傅,您车到底停哪儿啊?我在这上车口等了二十分钟了!”我在昆山南站检查时,看到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大姐正对着手机屏幕着急跺脚。她身后,挤作一团的网约车让这座日均服务1.2万车次的停车场显得格外嘈杂。
作为京沪线和沪宁线共线车站,昆山南站日均2.5万到达旅客中近半选择网约车出行。然而,这份便利背后,又藏着多少像那位大姐一样的“找车之痛?”2月初,我以“换位跑一次”行动为契机,再次跟着春运返程客流挤进网约车上客区。在现场我看到有人举着手机在车流中穿行;有妈妈边打电话边安抚怀中哭闹的孩子;还有驾驶员甚至直接停下车,跑到上客区去找乘客。看到这些景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问题出在一线,答案也藏在一线。我们带着“如何让网约车上客区运行更高效更智能”的疑问,先后前往杭州西站、苏州北站“取经”,并结合昆山实际进行方案优化升级:开发全程“直播式”引导功能,通过在P3停车场网约车通道部署3台高精度雷视一体机,实时捕捉车辆的车牌、车型、行进轨迹等信息;给系统赋予“虚实空间映射”功能,3块智能大屏显示区域与上客区实际空间100%匹配,实现“人—车—场”精准耦合,让旅客从原来的“伸脖子找车”变成“一屏观全域,三秒定方位”;单独开辟出“网约车专用候客区”,为长时间等候的网约车提供1小时免费停车时长。为了让引导更贴心,团队反复雕琢:将屏幕字体调成大黑体,方便老年人看清;车辆号牌颜色区分蓝色和绿色,和实际车辆车牌颜色保持一致;开发上线智能语音提醒系统,对占道超时车辆提醒转至“网约车专用候客区”,降低上客区拥堵情况发生概率。
3月16日,昆山南站网约车上客区的智慧大屏首次亮起,我再次来到昆山南站,看到网约车上客区少了焦躁的电话沟通,多了从容的脚步;少了拥堵的车流,多了有序的动线。如今,从抖音、小红书上网友自发点赞的“找车真香”,到其他省市县兄弟单位来调研学习,我们既感自豪,也倍感压力。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
“智网”治超:超限车无法“躲猫猫”
在基层执法大队工作多年,我深知传统治超工作的难处和痛点:人工检测效率低、车辆漏检率高、执法过程易受干扰……为破解治超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陆续启用公路货车动态称重监测系统。经过这些年的规划、建设,如今已启用23套监测系统,货车超不超限,检测点前方的显示屏一目了然。
随着不停车检测系统昼夜运转,新问题随之浮现——有些被记录在案的当事人迟迟不来处理,导致未办结案件越积越多。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我们在调研智慧交通建设时发现,“畅行昆山”智慧交通平台具备一项关键能力,它可以像“电子哨兵”一样感知车辆动态。我们只要将公路货车动态称重系统数据接入“畅行昆山”平台,即可实现对既往违法车辆再次入昆的实时预警,公安交警、交通运输执法人员可以及时协同查控,追溯闭环。这项创新让非现场执法的“沉睡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每一条超限记录都得到了应有的处理结果。
如今,“监测预警—轨迹追踪—联合布控—闭环处置”的全链条执法模式已逐步建立。2025年6月3日10时12分,某沪牌车辆从同周路西田村(东向西)入昆,该车辆存在多次历史超限违法行为,触发预警。收到手机提示后,淀山湖中队执法人员通过“畅行昆山”平台融合轨迹板块对车辆实时跟踪,通过轨迹查询结合路线预判,执法人员最终于10时50分在北苑路查获该车,追溯处罚超限非现场违章3起。
越是存在违法行为的车辆,越喜欢和执法单位“躲猫猫”。自从开启“数字治超”模式后,我们掌握了可监测道路的全量超限数据。针对超限车辆故意逃避检测的问题,我带领预警处置专班每月复盘,研判出超限超载“重点车辆、重点路段、重点时段”三张清单,并提出“实时拦截、流动抽查、重点伏击”三项措施,执法效率大幅提升,有效实现了对流动治超的查控闭环。
“不是不愿意处理,实在是太远了,特地开过来油费都不少钱呢。”这是当事人经常对我们执法人员说的一句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积极联合市司法局开展“区块链+公证”非现场执法合作。通过“鹿城存”小程序,视频连线当事人,实施“不见面”调查问询、固证、存证,打通了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简易程序的全过程,走出了超限超载案件“不见面”处理新路径。
智慧卡口:实现水运治理精细化
昆山水网密布,航道纵横交错,日均通行船舶超1200艘。这些船舶在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暗藏着安全监管隐忧:超载船舶和执法人员打时间差,危化品船违规航行难以追踪……仅靠“大海捞针”似的人力巡查,常常力不从心。
2024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级条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借鉴“畅行昆山”治超经验,在10个环昆水上进出口和6个市内航段节点建成“水上智慧卡口”系统。系统全面启用后,我们梳理出危化品船禁航时段航行、船舶超载运输、未经备案工程船、未按规定悬挂国旗等高频违法场景,针对性开发预警模块。目前,智慧预警辅助查处案件达到同期水上案件总数的40%以上,其中危化品船禁航时段违规航行案件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我们还破解了船舶底数不清的难题,精准掌握了日均进出昆船舶、在昆船舶数量以及船舶类型等数据,为水运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江苏省交通厅、苏州市交通局来昆调研后对“水上智慧卡口”表示了高度认可。不少地区、单位来向我们“取经”,这套凝聚基层智慧的“昆山解法”正在产生更大价值。
回望这五年征程,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同一个答案:破题之道,在民心所向;治理之钥,在科技赋能。“畅行昆山”这双“智慧之眼”,已深深融入昆山交通治理脉络。作为交通战线的答卷人,我们深知:技术的迭代永无止境,为民服务的初心永不褪色,守护安全的使命重于泰山。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针,以技术创新为线,在每一寸公路、每一段航道、每一座枢纽上绣出更精细的治理经纬。
(作者系昆山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