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夏的苏中平原,麦浪翻涌,水网如织。作为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我已在这片“水润如诗”的土地上驻村近一年。这期间,我切身体会到基层一线是提升才能的“大学校”、锻炼才干的“大熔炉”、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每当晨雾轻笼千垛菜花,晚霞映照归舟渔火,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中心·同心·恒心
乡村振兴工作队不是“空降兵”,更不是“外来客”,而是与地方党委政府并肩作战的“同路人”。我们深知,唯有把地方发展的“中心”当作工作的“靶心”,才能找准发力点,真正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未来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文化和旅游”,工作队迅速行动,立足“鱼米之乡”的农耕根基,依托“河网密布”的水乡风貌,深耕农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
过去,兴化的美常被形容为“一季菜花黄”——每年春季,千垛菜花景区人山人海。可一过四月,游客数量便骤降。如何让“一时热闹”变“四季红火”?我们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调研20多个村庄,最终提出“四季花海”品牌战略,打造“月月有景、季季可游”的全时旅游格局。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23.9%。
同心同向,才能同心同行。在兴化市“五方挂钩”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成功创建泰州地区首个、全省第四个“国字号”县级市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也是2024年唯一获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支持兴化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推荐千垛镇参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指导东罗村申报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一系列举措为兴化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了“水润兴化、如诗如画”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得益于上一批乡村振兴工作队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力争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在陈杨村,帮促工作正经历“从无到有”的1.0版本向“从有到优”的2.0版本升级,在上一批工作队实施的项目基础上,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盛产的“陈杨螺蛳”,正打造“木易空间·螺蛳巷”项目,预期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新增就业30余人。
在我担任第一书记的大垛镇管阮村,上一批工作队帮助板桥文化园建成了3A级旅游景区,精心推出的研学线路广受好评。为了打好“板桥文化牌”,我专门邀请文旅行业专家对园区提档升级进行了规划,下一步将深挖历史资源,借助科技手段和现代语境表达方式讲好板桥故事,积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让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廉洁文化在当代薪火相传。
颜值·产值·价值
管阮村是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到过管阮村的人都说,我们村“颜值”很高。但在几年前,管阮村还是经济薄弱村。大家认识到,“美丽颜值”催生“美好生活”,产业振兴是关键。管阮村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类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管阮村葡萄保鲜冷藏库以及分拣流水线项目落户建成。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保鲜冷藏库由于温度控制范围小,市场需求有波动,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承租户,这会直接影响村集体经济收益。
2024年底,我和村干部针对兴化水产品和冻鱼等储存量大的实际,着眼打造兴化东部新的冷链物流中心,科学谋划了冷库二期项目,并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管阮村开工新建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冷冻仓库,与前期保鲜库形成联动效应。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在冷库附近建设国内重要物流企业中心站点,不仅方便将储存的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还能有效解决快递“进村难”问题。冷链物流项目即将于2025年下半年建成和使用,加上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左右,带动20多名群众就业。同时,我们正在考虑申报文旅融合、智慧农业等项目,为富民强村争取“财源广进”,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推进富民强村、促进村集体增收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目标”。在实践中,我感到必须科学分析“综合价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只算“当前账”“经济账”,还要算“长远账”“生态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们村有一块“宝地”,四面环水、景色宜人,按照用地性质可以建设酒店、民宿、餐饮等项目,一些企业对此颇有兴趣。但在接洽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建成后可能存在运营和收益问题,也容易导致扰民、影响村容村貌等,群众满意度可能不高,具有“短命工程”“面子工程”的倾向。因此,我和村干部们达成一致意见,在没有一体规划、科学方案和成熟设计之前,暂时给村庄“留白”,等待合适时机充分论证后再引进相关项目。
民声·民忧·民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教育激励党员干部。郑板桥墓在管阮村,近一年的驻村生活让我更深刻感受到民声连着民生。针对村民们高度关注的部分机动田被侵占问题,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细致地做好前期摸排和思想疏导工作,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策群力。经过努力,顺利收回机动田60余亩后重新发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15万元,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改善村民生活和村庄环境,大家对此纷纷点赞。
村里的忧心事、烦心事也不少。老杨家庭困难,老伴做完大手术需要人照顾,孩子自幼残疾,全家仅有他一个劳动力且年事已高。我和村干部商议,一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他安排了村庄环境保洁的工作,每月可以增加固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争取相关部门帮扶、定期慰问等举措,为他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年久失修、线路老化,里面还住着2名“五保户”,居住条件过于简陋,到了“非动不可”的地步。我积极推动中心升级改造,目前方案已经确定,项目实施后将实现硬件完善、设施优化、功能拓展等目标。村里老人多,我真心期待他们都拥有幸福的“夕阳红”。
除了“一老”,“一小”也是关注重点。我了解到村里有1名在读大学生系孤儿,平时靠姐姐和亲戚提供经济来源,生活压力较大。为了帮他增强信心并顺利完成学业,在慈善组织的支持下,我利用后方单位爱心捐款设立了“助学专项基金”,每月给他发放生活补助1000元,让他感到社会各界有很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引导他学成之后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
驻村以来,我愈加深刻感受到,农村的生态优势、农耕文化、生活节奏等不可替代。暂时告别都市的喧嚣,去乡村休闲度假、放松心情,是当前和今后很多城市居民的选项之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广大驻村干部来说,关键是要履好职、尽好责,努力提高所驻村各方面承载能力,让更多的“人流量”转化成“含金量”,以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村民致富。
[作者系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挂职)、大垛镇管阮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