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所“大学校”

发布时间:2025-08-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吴 琼    

2024年春夏的苏中平原,麦浪翻涌,水网如织。作为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我已在这片水润如诗的土地上驻村近一年。这期间,我切身体会到基层一线是提升才能的大学校、锻炼才干的大熔炉、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每当晨雾轻笼千垛菜花,晚霞映照归舟渔火,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中心·同心·恒心

乡村振兴工作队不是空降兵,更不是外来客,而是与地方党委政府并肩作战的同路人。我们深知,唯有把地方发展的中心当作工作的靶心,才能找准发力点,真正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未来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文化和旅游,工作队迅速行动,立足鱼米之乡的农耕根基,依托河网密布的水乡风貌,深耕农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

过去,兴化的美常被形容为一季菜花黄”——每年春季,千垛菜花景区人山人海。可一过四月,游客数量便骤降。如何让一时热闹四季红火?我们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调研20多个村庄,最终提出四季花海品牌战略,打造月月有景、季季可游的全时旅游格局。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23.9%

同心同向,才能同心同行。在兴化市五方挂钩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成功创建泰州地区首个、全省第四个国字号县级市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也是2024年唯一获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支持兴化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推荐千垛镇参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指导东罗村申报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一系列举措为兴化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了水润兴化、如诗如画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得益于上一批乡村振兴工作队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力争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在陈杨村,帮促工作正经历从无到有1.0版本向从有到优2.0版本升级,在上一批工作队实施的项目基础上,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盛产的陈杨螺蛳,正打造木易空间·螺蛳巷项目,预期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新增就业30余人。

在我担任第一书记的大垛镇管阮村,上一批工作队帮助板桥文化园建成了3A级旅游景区,精心推出的研学线路广受好评。为了打好板桥文化牌,我专门邀请文旅行业专家对园区提档升级进行了规划,下一步将深挖历史资源,借助科技手段和现代语境表达方式讲好板桥故事,积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让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廉洁文化在当代薪火相传。

颜值·产值·价值

管阮村是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到过管阮村的人都说,我们村颜值很高。但在几年前,管阮村还是经济薄弱村。大家认识到,美丽颜值催生美好生活,产业振兴是关键。管阮村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类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管阮村葡萄保鲜冷藏库以及分拣流水线项目落户建成。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保鲜冷藏库由于温度控制范围小,市场需求有波动,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承租户,这会直接影响村集体经济收益。

2024年底,我和村干部针对兴化水产品和冻鱼等储存量大的实际,着眼打造兴化东部新的冷链物流中心,科学谋划了冷库二期项目,并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管阮村开工新建面积1000平方米的冷冻仓库,与前期保鲜库形成联动效应。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在冷库附近建设国内重要物流企业中心站点,不仅方便将储存的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还能有效解决快递进村难问题。冷链物流项目即将于2025年下半年建成和使用,加上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左右,带动20多名群众就业。同时,我们正在考虑申报文旅融合、智慧农业等项目,为富民强村争取财源广进,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推进富民强村、促进村集体增收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目标。在实践中,我感到必须科学分析综合价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只算当前账”“经济账,还要算长远账”“生态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们村有一块宝地,四面环水、景色宜人,按照用地性质可以建设酒店、民宿、餐饮等项目,一些企业对此颇有兴趣。但在接洽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建成后可能存在运营和收益问题,也容易导致扰民、影响村容村貌等,群众满意度可能不高,具有短命工程”“面子工程的倾向。因此,我和村干部们达成一致意见,在没有一体规划、科学方案和成熟设计之前,暂时给村庄留白,等待合适时机充分论证后再引进相关项目。

民声·民忧·民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教育激励党员干部。郑板桥墓在管阮村,近一年的驻村生活让我更深刻感受到民声连着民生。针对村民们高度关注的部分机动田被侵占问题,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细致地做好前期摸排和思想疏导工作,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策群力。经过努力,顺利收回机动田60余亩后重新发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15万元,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改善村民生活和村庄环境,大家对此纷纷点赞。

村里的忧心事、烦心事也不少。老杨家庭困难,老伴做完大手术需要人照顾,孩子自幼残疾,全家仅有他一个劳动力且年事已高。我和村干部商议,一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他安排了村庄环境保洁的工作,每月可以增加固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争取相关部门帮扶、定期慰问等举措,为他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年久失修、线路老化,里面还住着2五保户,居住条件过于简陋,到了非动不可的地步。我积极推动中心升级改造,目前方案已经确定,项目实施后将实现硬件完善、设施优化、功能拓展等目标。村里老人多,我真心期待他们都拥有幸福的夕阳红

除了一老一小也是关注重点。我了解到村里有1名在读大学生系孤儿,平时靠姐姐和亲戚提供经济来源,生活压力较大。为了帮他增强信心并顺利完成学业,在慈善组织的支持下,我利用后方单位爱心捐款设立了助学专项基金,每月给他发放生活补助1000元,让他感到社会各界有很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引导他学成之后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

驻村以来,我愈加深刻感受到,农村的生态优势、农耕文化、生活节奏等不可替代。暂时告别都市的喧嚣,去乡村休闲度假、放松心情,是当前和今后很多城市居民的选项之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广大驻村干部来说,关键是要履好职、尽好责,努力提高所驻村各方面承载能力,让更多的人流量转化成含金量,以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村民致富。

[作者系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挂职)、大垛镇管阮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