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林业碳票,化身父亲给女儿的特殊嫁妆,更成为一个村庄将“无价之宝”点化为“真金白银”的时代见证。
今日常口村 作者供图
2021年5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领到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将3197亩生态公益林“吸”住的12723吨二氧化碳,变成了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绿色资产,“中国碳票第一村”由此诞生。
这份绿色奇迹的源头,深深镌刻在村民心中。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调研时殷切嘱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8载光阴荏苒,常口村始终牢记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今的常口,村集体收入从1997年的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35万元,增长77.3倍;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增长14.5倍,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桂冠,走出了一条具有闽西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青山为誓——从抉择之痛到生态觉醒
20世纪90年代的常口村,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没有几栋新房,没有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
发展的渴望与青山的存续,曾面临严峻考验。2000年前后,一场关于青山命运的抉择摆在常口村民面前。
一家木筷企业看中了常口村对岸的天然林,开价20万元。对穷怕了的村民来说,“卖山”是最快的致富路子。可大家清楚,对岸的山体多为坚硬的岩石,土壤瘠薄,很多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上,一旦砍掉,很难补植。
“当时村集体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20万相当于十年的收入。”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林顺回忆说。张林顺自1994年起就在常口村担任村干部。
卖,还是不卖?想起总书记“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叮咛,最终村民决定:不卖!
“若卖了,如今花20万的万倍也难复原!”张林顺感慨地说。
常口村拒绝卖山的故事,成为福建生态觉醒的早期先声。青山绿水,无价之宝;永续利用,惠泽子孙。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被刻上石碑,矗立在常口村村口。
用绿生金——从种树人变身“卖炭翁”
2021年5月18日,编号“0000001”的全国首张碳票在常口村发放,常口村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2021年12月,张林顺和村民黄清财,都把自家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以张林顺这张碳票嫁妆为例,387亩山林5年里吸收了1577吨二氧化碳,价值2万多元。
“希望他们接好保护青山绿水的接力棒。”张林顺的心声道出常口人的新共识:生态是财富,更是传世家底。碳票嫁妆在常口渐成新风尚。
2022年秋,常口村将14万元碳票收益兑换成现金,全村老少喜提分红。常口村第二期碳票也已制发完成,涉及林地面积7181亩,碳减排量约2万吨,预估收益30多万元。村里同步推进福建省首个净零碳排放乡村项目,“种树人”变身“卖碳翁”成为新时尚。
碳票分红仅是“生态饭”的一味。
2019年,江西企业家徐良辉被常口村高达5.0g/kg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吸引,种下800亩“清语橙”“做好山水中‘橙匠’,让橙子变‘金元宝’,带富乡亲。”徐良辉说。
这正是常口村“用绿”生金的生动写照,也是将乐县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生动实践。
——做好“山”文章。拿出6000多亩林地与县属国有企业福建金森集团合作,实施森林碳汇造林,将生态公益林推向碳票市场。统筹区域内12.5万亩林地资源,发展珍贵苗木、林下经济等产业,推动林业差异化发展。
——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水美经济,开发云衢山漂流、水上威尼斯乐园项目,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每年可吸引10万左右国内外人士到常口集训比赛、休闲旅游。
——做好“田”文章。以农业产业现代化为抓手,引进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以纽荷尔脐橙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近千亩,农户以土地、劳力等多种形式加盟,每年带动村民及村财增收超过100万元。
吃生态饭——从一村实践到抱团发展
2017年,常口村联合周边五个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的村组建“跨村联建”共同体。
“单靠一个常口村,发展空间有限;抱团发展,才能把生态蛋糕越做越大。”张林顺介绍,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量化折股分红等形式,以常口村为中心,带动周边5个村打造了1000亩的脐橙种植基地、70亩的葡萄柚种植园、200亩的林下黄精种植基地和2000亩的红菇扩繁基地,打造“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格局。
“联村+科研院校+公司+基地”的产学研模式应运而生。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定期下乡指导,盘古中药材有限公司包销产品,村民既拿工资又得分红。
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在变。通过实施天然气、污水管网、农房立面改造,村庄环境持续提升。环境好、村庄美、百姓富,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养老。
“将来的常口,生态保护之路会越走越宽;吃上生态饭,一定会越吃越香。”张林顺介绍。县委、县政府正在谋划两件大事。一是国道528改线。常口村从3A级景区提升到4A级景区的设想有了更有利的条件。二是计划建设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两期规划占地40亩,培育水上运动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业态升级与价值提升。
将乐县委书记陈羲表示,常口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绘就了一幅“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雪雄表示,做好山水田文章,让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常口村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常口模式”,不仅是“两山”理念的孕育地和实践地,更是当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本村”。
从常口村出发,这幅“山水画”正在福建全省铺展。在龙岩市长汀县,这个曾经“火焰山”遍布的水土流失区,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9.55%,“反弹琵琶”治理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生态修复典范;在莆田,作为全国首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木兰溪从“水患之河”变成“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福建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到林业碳汇试点省,探索出“三多”林权改革、“生态银行”、海洋碳汇等20余项全国首创机制。八闽大地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福建通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