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坚定不移沿着这一科学理念指引的方向前行。该理念如同一颗思想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二十年间,湖州以其卓越的实践成果,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与实践伟力。
向山——理念诞生的时代叩问
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孕育,最终才能诞生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思想果实。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站在三明市常口村老村部门口,面向对岸山水,就曾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03年,调任浙江不久的习近平同志,面向“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地貌,半年内4次调研浙西山区,寻求“开山之道”。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亲自点题谋划,并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同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其中明确要求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千万工程”是“八八战略”中“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重要抓手。作为“千万工程”试点村、示范村的湖州安吉余村,痛定思痛,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努力修复生态,恢复绿水青山。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听取村支书鲍新民汇报关停矿山、探索生态旅游的转型后,发表即兴讲话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战略高度指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成为“两山”理念的奠基性文献。
伫立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石碑下,向北百余公里外,苏皖交界处有一座伍员山,因199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一篇《山这边,山那边……》的通讯而闻名全国。伍员山两侧两个相邻村落的发展故事,揭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的关键作用。时隔十年,改革思潮和新发展理念诞生的时代叩问,在百余公里空间回响,新思想的时代光芒,在青山绿水间愈发绚丽。
从福建三明市常口村,到丽水、衢州等浙西山区,再到湖州安吉余村,习近平同志一次次向山而思,形成了成熟而有生命力的“两山”理念。二十载山河焕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从之江两岸的思想星火,燃成神州大地的实践燎原。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丽中国与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不竭动能。
治山——系统治理的成功经验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爱山、护山,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曾多次对秦岭、祁连山等地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还明确强调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二十年来,湖州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始终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一体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近15年来,拒绝了760余个环保不达标的项目,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连续11年获“五水共治”大禹鼎,两次获得“大禹鼎一星金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3年提升29.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一连升。
不断创新生态监管模式。首创“生态警务”机制,构建“生态共治中心(站)+生态执法一体协同+协同智治平台+生态警长”体系,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案件协同办理效率。创建“五钉工作法”,用彩色图钉标记地图系统,每种颜色代表不同治理重点,通过精准分类、动态管理,构建全链条生态守护机制。创新推行“生态义警”模式,将其作为“生态警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生态保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手段,对生态环境实时、动态监测。
积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先后出台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从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排放标准,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每一部法规都切中生态保护的要害,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驾护航。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湖州经验和湖州样板。
富山——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
“两山”理念的核心,不仅在于保护绿水青山,更在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乡村日益被城市化进程切割和改造的当下,湖州从过去靠山吃山,到现在养山富山,在长三角城市群腹地蹚出一条“逆城市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旅,感受“富山”幸福温度。湖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级市,所辖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入围国家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前四强。乡村生态提升为“村游富农”打下坚实基础,“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效显著,古老的丝绸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等,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出独特文旅体验。积极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世界乡村旅游大会、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等极大提升湖州文旅影响力。
双碳产业,展现“富山”发展厚度。湖州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实现了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截至2024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7%,星级绿色工厂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90.4%。致力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山合作社”,创新开展竹林碳汇收储改革、水生态产品交易,探索形成了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生态补偿法、改革活权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绿色金融,增强“富山”提振力度。2017年,湖州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形成绿色融资企业评价规范、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绿色银行监管评级规范等74项全国首创性成果,成为全国公认的绿色金融标杆城市。通过建立绿色金融评价体系,为企业进行绿色贴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湖州绿色信贷余额由2017年的369.5亿元跃升到409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9%,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全市每年新增贷款中近一半是绿色信贷,绿色贷款余额七年间年均增长41%,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累了深厚基础。
责任编辑:金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