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的优良家教家风,是其崇高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当下仍有着深远的镜鉴价值。
家国同构:从血缘亲情升华到人民情怀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恩来是践行孝道的典范。周恩来的一生,将对父母长辈的拳拳孝心,升华至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大爱,他始终将对家人的深情转化为对人民的责任,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周恩来与父亲聚少离多,但父子间感情深厚。一天清晨,当警卫员提醒彻夜工作的周恩来该休息时,他抬头看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父亲的照片说:“看到爹爹,我就想起淮安老家被日军炸毁的祠堂,想起无数像爹爹这样被迫逃难的老人。我们多熬一个夜,就能让更多家庭团圆。”这番将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结的话,让在场工作人员深受震撼。1942年7月的重庆歌乐山,周恩来在父亲灵堂前长跪不起。七天前,他因小肠疝气手术住院,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爹爹,儿子不孝,没能在您床前尽孝。”他对着遗像喃喃自语,泪水滴落在相框玻璃上。邓颖超轻轻递过毛巾,发现周恩来胸前的口袋里还装着另一张照片,那是九岁时他与母亲的合影。周恩来抚摸着照片上母亲慈祥的面容,突然站起身对警卫员说:“备车,去难民收容所。”在沙坪坝难民安置点,周恩来握着一位失去双亲的孤儿的手,哽咽着说:“孩子,我们都是一家人。”他转身对陪同的工作人员说:“立即统计重庆难民中的孤老和孤儿,我要为他们建立战时托儿所和养老院。”当晚在办公室,他在日记中写道:“亲恩未报,唯有将对父母的愧疚化为对人民的忠诚。”
周恩来对父母长辈的孝不停留在“小我”上,他还通过平淮安祖坟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对“忠孝”深刻内涵的理解。1953年2月中旬,在与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干部王雨波谈话时,周恩来委托他到淮安办理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处理祖坟,“周家还有几亩老坟地,让当地农民集体耕种;如果坟丘有碍耕种,可以平掉,将尸骨装入罐中深埋。”1958年6月,周恩来又致信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指出“为提倡平坟,请即将我家坟墓深葬”“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淮安人民自发在平掉的周家祖坟原址种下一片麦田,这片麦田每年丰收时的金黄麦浪,恰似总理对人民最深情的告白。
严管厚爱:言传身教滋养晚辈成长之路
周恩来与邓颖超虽然没有自己的子女,但他们将胞弟的孩子视为己出,带在身边生活了许多年,自然也担负起了教育后代的责任,他们鼓励培养晚辈树立远大理想、摒弃特权思想、坚守人民立场。
周秉建是周恩来弟弟周恩寿的小女儿,早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前往内蒙古牧区插队。1971年初,周恩来得知周秉建参军的消息后,立即委托工作人员了解此事,并与邓颖超商量将周秉建送回内蒙古牧区,说:“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1975年5月,病中的周恩来得知周秉建被抽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工作,托人转达他要周秉建返回牧区的意见,并在病床上打电话给周秉建,鼓励她学好蒙古语,扎根草原干革命。10月,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在得知周秉建经插队地区牧民推荐,被批准进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专业学习的消息,他托邓颖超转告周秉建:“要继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在基层、坚持在牧区干到底。”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恩来依然心系晚辈的成长,希望他们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磨砺意志、奉献青春。
周秉德是周恩寿的长女,曾生活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1958年夏末,周恩来以自己恋爱婚姻的经历教育周秉德正确对待婚恋问题,对她说:“在旅欧初期,我曾有过一个比较接近的朋友,那是个美丽的姑娘,对革命也很同情。但是,当我决定献身革命时,我就考虑,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身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我是这样选择了你们的七妈(邓颖超)的。接着,就和她通起信来了。我和你们七妈是在共同的斗争和长期的通信中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坚实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这不仅是对周秉德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所有晚辈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和伴侣携手共同奋斗,坚守革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
从严治家:立家规传承优良作风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在清廉律己的同时,带头重视家风传承,以身作则抓好家风建设,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标杆。
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提出领导干部要过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的问题,强调“对个人来说,这‘五关’不是一次就能过了的,而是长期的”。为了过好亲属关、生活关,周恩来制定了严格的“十条家规”。当时,不少周家亲属找上门来,想让周恩来帮忙解决个人困难。周恩来拒绝了这类请求,并告诫亲属“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自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他为此专门写了一份《告亲戚朋友书》,并在其中立下了这“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在婚姻生活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首创“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一原则不仅是他们婚姻生活的基石,更是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精神指引。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与邓颖超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他们的感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深厚。1961年初夏,邓颖超入协和医院治病,周恩来每日抽暇去医院看望,还自费邀请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聚餐,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对他们说:“保健工作要合情合理,不要特殊化。”医护人员在感慨总理夫妇伉俪情深的同时,也被总理在日常交往中表现出的平易近人和尊重他人深深感动。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