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最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苏超”。这片草根热土,以干部与群众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成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苏超”蓬勃的生命力,源于其对“参与价值”的深刻领会。这里没有锦标主义的喧嚣,有的只是全民参与的纯粹快乐。低至“一碗面钱”的亲民票价,配合网络免费直播,抹平了大众参与的门槛;“谁行谁上”的开放机制,让学生、老师、村支书、个体户皆可闪亮登场。在激情燃烧的热血面前,胜负早已退居其次。这种非精英化、去壁垒化规则设计,使足球回归街巷阡陌、重拾市井烟火,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快乐,让“专业”“封闭”的赛场变成群众热情参与的主场。
群众喜闻乐见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苏超”之火,既燃情在绿茵场,更爆发于舆论场。“散装江苏”“南哥之争”“友谊第十四”等短视频、网络金句层出不穷,引爆全民创作热情。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民间汹涌的舆论热潮,赛事官方展现出罕见的敏锐与包容。各级官方媒体主动放下身段,自觉用“群众语言”向群众靠拢,下场造梗、接梗、引导梗,以真诚包容消解疏离,以平等对话重构信任,在绿茵场之外营造出一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图景,将草根狂欢升华为官民共创的文化盛宴。
这场由民间智慧点燃、官方媒体顺势助燃的传播奇观,再一次诠释了做好群众工作的精髓:真正的引领力、组织力、向心力,源于对民意的敬畏,成于与民同频的智慧。当个性被尊重,共性自然更凸显。看似“散装”的互怼调侃,实则在舆论发酵中凝聚起更深层次的“江苏共同体”意识。
当然,舆论的沸腾绝非虚空的回响。“吊州”“十三妹”“太湖三傻”等戏谑称谓顺势成为城市营销的“流量IP”并转化为拉动文旅产业的“真金白银”。大众看到的是,领导干部既容得下“太湖三傻”的嘲讽,也接得住“十三妹”的调侃,以豁达底气、敏锐眼光准确捕捉民意风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成功将“热搜”“热梗”转化为“热卖”“热点”。毫无疑问的是,“苏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体育活动范畴,成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引擎。
“苏超”全民狂欢的背后,一套以省市协同、部门协作、官民协力的“后台”管理服务体系正在高效运转。从省级政府将赛事写入年度工作报告,到南京赛区因观众爆满更换场地到奥体中心;从文旅部门推出免景点门票政策,到交通系统开通球迷直通车……当地政府部门以系统化思维、精细化响应,跨界调配区域资源,不断打破文化、商业、旅游、体育四者的边界,将传统的管理思维进化到以服务为导向的治理智慧。实践充分证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把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
“苏超”之火,火在足球,更火在一种党群政民互动的新范式。“苏超”的绿茵场蕴含着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实践密码,它向我们证明:群众路线不仅是政治原则,也是政策选择,更是可感可触可融入的社会生活场景。当公共治理和服务的逻辑回归“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党员干部习惯于“不坐讲台,走上看台”,当整齐划一的宣导转化为百家齐放的共情共鸣,便可点燃蕴藏于民间的磅礴之力。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