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发布时间:2024-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杨志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作为文旅部门,我们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起来,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通过细化落实文旅领域改革举措,把“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大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助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4年7月12日,“水韵江苏·璀璨夏夜”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徐州云龙湖彭城风华景区举行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新时代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线。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始终心系让人民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和“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扎实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在推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和力量源泉更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创新搭建艺术创作采风、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非遗创意空间、文旅融合发展等各类根植基层沃土的载体平台,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创造实践,围绕回应人民所呼所盼,让文旅各项工作更接地气。尤其是要把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遵循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旅游发展内生动力持续迸发。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无论是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还是深化文旅领域改革,都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既要发挥好人民群众创造精神,也要发挥好专业人才支撑作用。要牢牢把握育人才、建队伍这个战略任务,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育才的真招、聚才的良方念好新时代的“人才经”,推动名家名师、拔尖人才、骨干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建好建强基层文化队伍,形成人才济济、人才辈出、各展其能的生动局面。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相对于物质满足,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空前旺盛。这就需要我们聚焦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提升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效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真正做到既“解需”、更“解渴”。

注重以改革创新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找准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供给中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创作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的艺术精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创载体和创特色相并重,改进艺术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尤其是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持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创新办好面向全国的“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镌印风尚”等“四风”美术书法品牌活动,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的精品力作,更好发挥优秀艺术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有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打造更多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遗产体验新空间当下,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持续升温,观赏文物、体验非遗蔚为风尚,南京博物院“小粉炉”、苏州博物馆吴王夫差毛绒剑、连云港市博物馆镇墓兽等“顶流”文创带旺人气。要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加快构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在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整体推进“物”的保护利用和“人”的传承弘扬。要推动文物、非遗与现代生活更好连接,策划推出更多“有看头”的原创展览、“火出圈”的文创产品,持续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博物知旅、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精彩非遗展示等可知可感可体验的主题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自觉。

推出更多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的新产品新场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推动数字科技在文旅行业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不断丰富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文旅体验场景,不仅优化了文旅产品供给,也扩大了文旅消费。要围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化和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在深化“两廊两带两区”建设中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线路,在推进融合发展中迭代升级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民宿等富有特色的业态产品,策划推出VR大空间、房车露营、低空旅游、邮轮游艇等受市场欢迎的文旅新业态,尤其是促进演出、体育、康养等更多领域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化体验地、旅游目的地,呈现别样精彩的“诗和远方”。

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文旅市场环境如何,事关文旅体验的口碑,也影响着地方文旅的形象。要围绕构建文旅领域治理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优化文旅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持续抓好文旅场所消防、旅游包车、高风险旅游项目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让人民群众在文旅体验中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乐享“苏心游”。

坚持以人民群众获得感检验文旅发展成果

文化强省之“强”、文旅高质量发展之“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大力践行为民造福政绩观,精准对接民心所向、群众所需、基层所盼,推动文化设施和文旅资源更好惠及民生,让文旅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人们生活品质。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关键是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百姓“直接见面”。要创新开展“家门口看大展”“家门口赏好戏”“家门口享非遗”等共享优质文化资源系列活动,提升文化民生实事项目供需对接精准度,办好“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巡展、全省优秀文艺作品巡演等活动,推进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进新型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饱览“文化大展”、乐赏“好戏连台”、畅享“精彩非遗”。

促进文旅消费服务提质扩容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旅消费新需求,需要在政策引领和消费促进上下更多功夫。要在放大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政策效应的同时,制定出台促进营业性演出市场规范繁荣发展、激发夜间文旅消费活力等增量政策,推出更多小剧场演艺、演唱会、音乐节等优质文化演出,打造更多沉浸式夜游、互动式体验等文旅融合业态产品,发挥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等促消费活动带动作用,努力实现惠民生和促消费有机统一。

提升文旅惠民利民便民效能重点是实施文旅场所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着力解决热门博物馆、旅游景区预约难、购票难等问题,以更多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服务举措优化游览参观体验,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文旅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通过加装智能POS机、设立首站服务平台、完善国际航线网络等方式,提升入境旅游便捷度体验感。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