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人希冀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家园的坐标;“住得好楼,享得便捷,看得到奔头”,村民渴望城里的发展要素“下沉”,补齐不平衡短板。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加速转型背景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是把乡村振兴置于城镇化的结构性环境中,以城乡融合发展重构新型城乡共生关系。在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城郊融合类乡村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也是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绝佳窗口。作为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重要的涉农街道,盘城街道既保留原生的“乡村性”,依托美丽乡村生态资源、现代农业产业资源,通过多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城乡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响“金陵葡萄小镇”名片,又加速“城市化”转型,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就此在滁河之畔、龙王山下精彩上演。
葡萄架下的欢乐 摄影 李莉
一粒葡萄蹚出现代都市农业新路
每年7月至10月,驱车驰骋在盘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错落有致的葡萄大棚从路旁向远处延展,一幢幢标准化钢架温室大棚里,一串串葡萄簇拥着从藤蔓间垂挂下来,紫如宝石、绿如玛瑙、红如珊瑚,宛如一个个空中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游客穿行其中,或拍照、或采摘、或品尝。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盘城葡萄采摘季已连续举办十四届,不仅成为江北新区重点培育和打造的地方文化与产业特色的盛大节庆活动,也是南京全域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技加持,打造“示范园”。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院所合作,持续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动盘城葡萄品质升级。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陶建敏教授受聘成为盘城葡萄专家工作站的驻点专家,从种植户建园开始,提供包括品种选择、果树定植、科学种植等专业技术支持,帮助盘城葡萄走上了标准化、智能化种植的道路。特别是其推行的优质轻简化栽培技术,不仅适宜机械化作业、解放劳动力,还实现生产从“望天收”到“全部可控”,更让果树、果品极具观赏性,让“甜蜜”的事业更“美丽”。目前,葡萄核心示范区面积达3500亩,种植有巨玫瑰、浪漫红颜等40多个葡萄品种。“盘城葡萄”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区域公共品牌。
引入资本,构筑“集聚区”。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资金等涉农资金,改造升级11万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化连栋塑料温室大棚。引入社会资本,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模式,重点扶持江苏格冠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生态果蔬采摘园和都市农园,打造四季采摘示范区,创新打造盘城街道家庭农场集聚区,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农民致富。近年来,已成功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家、家庭农场43家。
业态叠加,织密“融合圈”。深入践行“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理念,通过活动赋值、项目赋能、乡村赋力,放大“盘城采摘季”这一品牌效应,同步发展四季蔬果采摘、亲子研学、葡萄文创、艺术体验等多种业态,不断深化农文旅融合,四季联动、多级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初具规模。2024年,积极承接“苏韵乡情 与宁乡约”南京江北新区乡村休闲旅游推广,创新推出葡萄音乐会、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累计带动葡萄销售70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2.2亿元。
新场景连接起城市消费与乡村经济
在特色民宿里品茗放空,在田间体验果蔬采摘,在农家乐品尝大灶美食,在池塘溪水间结网垂钓……乡村休闲旅游日益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都市居民纷纷选择在节假日走进乡村,享受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沉浸式体验悠闲的乡村慢生活,蔬果采摘、田园餐饮、手作体验等消费需求旺盛。小院经济、家庭农场等随之兴起,营造出一个个农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
小小庭院喜迎“新村民”,拓展“乡村+”无限可能。城市引入新村民和资本,乡村提供闲置宅基地和用房,庭院经济巧妙地搭建起一座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和桥梁,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可实现的落地场景。得益于长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整洁、有序、美丽”的宜居宜业城乡环境,近年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在盘城街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开农家乐、办民宿、弄采摘园,打造周边休闲旅游好去处;变身直播带货场地,助农产品拓宽销路;入驻摄影工作室、婚庆基地,善用美丽资源、激活美丽经济……家门口的“方寸地”成为城市要素下乡的“首选地”。坐拥王家古渡、滁河三湾的渡桥社区,充分利用水、村、田、园融合一体的水乡生态资源,在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市级和美乡村提档升级的同时,对筛选出的16座闲置农房宅院进行合理改建利用,积极招募吸引有乡村情怀和田园梦想的“新村民”归园田居、抱团养老、创业创新。与零散的、缺乏保障的私下交易不同,通过采用“B2C”模式,由村集体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出面成立运营平台,分别与农房主、“新村民”签订合同,在保障明晰各方权责的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布局,科学设置庭院功能,提高业态引入门槛,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今,窝窝里庭院烤肉、中式婚礼格冠示范基地、九月印记乡村摄影等农文旅新业态在这里落地生根。2024年6月,渡桥社区的庭院经济成功入选南京市首批“莱斯乡村共享小院+”项目。
家庭农场承载“新农人”筑梦沃野、兴农富农之志。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吸引着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集聚。多年前,盘城街道就全面挖掘辖内果蔬种植户资源,从经营空间、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鼓励种植户发展规范化、标准化,高标准种植四季瓜果产业,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和四季瓜果采摘示范园,重点推出葡萄、石榴、水蜜桃、草莓等各种应季的高品质果类和叶类蔬菜产品,并通过组织农作、亲手摘果等活动,提高盘城农业旅游观光吸引力和竞争力。现已培育佳缘家庭农场、余思思家庭农场、楠杭农业科技公司等数十家新型经营示范主体,其利润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当乡村产业发展日益兴旺,农文旅项目多点开花、串联成线时,“回乡筑梦”成为新一代盘城青年的选择。充分发挥“新农人”示范引领作用,盘城街道制定“新农人”培训计划,从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到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再到为农产品打通各类销路,一系列“护农、为农、利农”措施落地见效,为“新农人”安心创业保驾护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南京市最美家庭农场”——“桃人喜”的负责人李伟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新农人”。过去,他因南京大学高材生、辞职返乡当农民的“标签”引人关注,而今,他因引进良种良法、创立农场品牌、带动村民致富而被津津乐道。走进“桃人喜”,百亩桃园里,鸡鸭林下散养,春日花香阡陌,秋日果香四溢,培育的优质晚熟“寒露脆蜜”冬桃,单果市场售价最高可卖数十元,全年销售额超300万元,为周边50多户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除了为游客提供采摘服务,农场还推出木工、美食、皮影、科普等多个互动式工坊,吸引亲子游、单位团建等各类客群。
党建引领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乡镇转为街道、村民变为市民,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成为基层治理一大新课题,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服务能力。突出党建引领,聚焦小区共治,盘城街道积极探索并实践“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点堵点问题。
听民意、聚民心,重塑小区共治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前提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裕民家园是2007年建成的大型拆迁安置小区,由于早期公共服务资源少,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多、花园变菜园、流动人口密、居民参与意识弱等老旧小区治理难的通病。永丰社区以党建核心汇聚共建单位、专业社会组织、居民骨干及志愿者,调动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及社会组织治理热情。一幢红色简易小屋矗立在小区中心广场,门头上鲜亮的“红润盘城 幸福永丰”格外引人注目。一年365天,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这里都有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值守,不仅提供便民服务,更是“议事厅”,把服务和治理的“触角”拓展到居民“家门口”,让群众有地可以找、有话可以讲、有意见可以提,从小区“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打造红色物业,社区服务与物业管理深度融合。同样是大型安置小区,2021年5月交付的盘福雅苑,则尝试“物业+网格”两网融合新思路。通过剖析安置小区治理难点堵点的共性问题,盘城社区转治理为服务,牵头组建公益性与企业化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实体,接管小区物业管理。小区物业管家即是社区网格员,以双重身份解决小区治理难题;推出“红色互助卡”,吸引业主组建邻里纠纷调解团队、业余教师团队、技工团队、家政服务团队、文艺表演团队等志愿服务队,推动安置群众从有形聚居到内在聚合。如今,盘福雅苑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2024年1月荣获“南京市平安小区建设工作示范点”称号。
雁阵集群塑造城乡发展脊梁
选好用好人才,配齐配强队伍,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工程。盘城街道从构建选、育、管、用机制入手,积极打造干部队伍雁阵集群,让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挑战的基层中书写担当。
选好“领头雁”。坚持不拘一格选能人、用能人,担任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不断为基层发展补充新鲜血液,逐步建立起选人、育人、用人的完整链条。2024年以来,盘城街道调整任命2名年轻社区党支部书记;选拔5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32名社区“两委”后备人才。
育强“排头兵”。建设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突出一线锻炼,加快街道、社区人员岗位双向交流力度,优先安排新入职事业编、“三支一扶”人员到社区任职锻炼;狠抓能力提升,紧紧围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他山之石”、中层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等各类专题培训;注重结果运用,大胆改革创新,完善考核办法,强制分布“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推行“一线工作法”。街道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厘清社区发展方向,帮助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组建119个微网格下沉小组,进小区、访村组,全面覆盖9个社区,不断推动服务、力量向网格聚集。深入实施网格员赋能行动,围绕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等重点工作,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建立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紧抓矛盾分析、问题调处、案例复盘,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调研组成员:周斌、金雯、何乐、段培华、贾潇潇、陈学科。本文系群众杂志社南京江北新区调研基地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