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政府作为

发布时间:2024-07-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孙志高 许华兰 刘 勇    

近年来,不沿江、不沿淮、不靠海的合肥以独特的产业投资方式和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弯道超车合肥模式引发广泛热议和关注。从发展逻辑和制度设计等角度去解读合肥模式,可以发现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合肥通过系统化的政策设计,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投资融资、成果转化、场景开放、治理服务、激发人才活力等机制上大胆探索,展现出良好的政府专业化能力、创新组织化程度、产业现代化水平。剖析成功经验背后的逻辑机理,可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精准高效的产业选择机制,有效把握风口机遇

连续赌对几大风口产业和龙头企业背后的关键在于合肥建立了一套选准赛道,投中企业的产业和企业选择机制。一是建立系统化的产业集群培育思路聚焦符合产业方向、符合政策导向和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构建产业集群体系。当前合肥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二是设置规范性的项目选择论证程序对拟投资的重点产业项目,由产业领导小组牵头,联合专业投资机构从产业方向、竞争环境、发展空间等层面,做好全面尽职调查、市场前景评判等科学论证。例如,四条战线考察蔚来,包括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对引进项目的支持情况、对接国投招商等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全方位研判、委托法务和财务等专业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开展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三是健全科学化的决策制度和流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更大范围汇聚建设性意见,保证决策科学性,有效降低风险。

国资引领的投资融资机制,形成产业引育闭环

在回答如何将产业导入城市的老问题上,合肥给出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新思路,被称为伪装成城市的投行一是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一改撒胡椒面式的事后奖补资金投入方式,组建三大国资投融资平台:合肥建投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现代旅游、交通等,合肥产投专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兴泰打造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实现了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二是广泛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注重强化资本运作,三大国资投融资平台联合头部投资机构共设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打造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主管部门负责遴选母基金管理机构,母基金管理人遴选优质投资机构作为子基金的管理人,确保基金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三是健全政府资金回报和退出机制预留国资安全退出通道,在投资形成的基金份额或股权达到投资年限或约定退出条件时,依法依规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清算、份额退出等方式安全退出。

高效畅通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创新集聚高地

深度服务大学大院大所,创新探索、务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创新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4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重点对接22家在肥重点高校院所,常态化登校门、访实验室,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项目库,为科技创新找到第一个人(成果持有人)、投出第一笔钱(种子基金)、给出第一个订单(三新产品)。两年来,已捕捉科技成果超5000项、推动成立企业716家。二是支持中科大开展科技大包干创新改革试点在前端,试点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取消预算编制)、科研组织包干(允许调整科研方向、路线)、科研绩效包干(根据团队成员实际贡献发放奖励),破解了科研人员负担重、科技管理审批多等难题。在后端,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破解了科研成果纳入国资定价难、走向市场转化慢、国资增值保值风险高等症结。三是成果就地一体孵化模式设立4只基金重点支持大科学装置集群成果转化,成立专职机构提供一揽子科创服务,加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呈现出科技即产业的现实图景。

全域应用的场景开放机制,建设场景应用名城

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以场景思维赋能产业发展,构建场景招商新模式。一是强化场景开发开放合肥作为安徽场景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在场景方向上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七大领域,挖掘征集50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向社会发布;在场景载体上建设骆岗公园、未来大科学城、中安创谷等场景创新标杆,一地一景树立特色场景IP;在场景管理上建立了征集与挖掘、策划与发布、对接与实施、应用与推广四大流程体系。二是强化供需匹配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方式,开展三找(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应用,为应用找市场),提供场景挖掘、打磨策划、清单发布、对接路演、推广等场景服务,构建年度大会+季度专场+月度路演交易活动体系。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对于认定的三新产品,鼓励政府采购、国有企事业单位先试先行先用,助力实验室成果既能走出去,又能用起来。

政府产业治理服务新机制,凝聚政企发展合力

政府深入参与产业治理全过程,形成政企混合双打新模式。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202112月,合肥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创新委,打通部门条块,统一协调解决财政资金在早期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敢投、惧怕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二是构建链长+链主+协会+战新办四级产业链推进工作体系20223月,高规格成立合肥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实体化运作市战新委办公室,破解招商抢资、重复布局等问题。组建16个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形成了市领导亲自挂帅、部门分别牵头负责、链主企业领头、协会联盟协同、战新办协调调度的一盘棋格局。三是链主企业以商引商构建产业丛林锚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加入地方招商队伍,协助筛选出产业急需的、有一定配套能力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招商目标企业,敲门招商,切实提高本地配套率。

敢为敢闯敢干的工作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发扬不是最好就学习最好精神,积极营造四敢环境。一是形成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工作作风2008年,时任合肥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引入亏损严重的京东方;2020年,蔚来汽车在先后被18个城市拒绝后缘定合肥。面对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高风险,合肥作出了主政者要敢于担风险的承诺,展现出在实践中边干边想的工作状态。二是形成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工作机制合肥很早就制定了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机制,对投资失败项目保持较高的容忍度。《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提出,在推进创新过程中,负责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牟取个人非法利益的,不承担相关责任;《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出现最高不超过40%的亏损。三是建立科学化的产业干部培育机制坚持开展产业干部专业化培养、精准化选拔工作,培育懂技术、懂产业、懂投资的复合型产业科技组织管理人才队伍。2021年,合肥选派19名年轻干部赴中科大先研院等跟班学习6个月,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转化诉求。2023年,合肥通过急需紧缺专业公务员招考,引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领域115名专业人才进入产业发展服务部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张留、黄姝参与撰稿)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