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是百年工商名城、创新创业高地。省委书记信长星日前调研无锡,肯定无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前景可期、大有作为”。地方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集聚平台,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承担着新的使命。无锡学院作为地方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因国家战略而谋,应地方大势而动,必须以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重任,与地方共谋、共创、共进,厚植创新基因,擦亮质优底色,奋力打造先进生产力标杆,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融通”的主阵地、新高地。
厚植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科技与产业变革需求,以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融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无锡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紧密对接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3010”重点产业链及“5+X”未来产业布局,确立了以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战略。对标无锡地标产业,打造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联动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群。聚焦无锡未来产业,构建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学科布局与产业集群协同联动的发展机制、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的融合效应。获批国家、省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品牌专业等18个,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打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痛点卡点堵点,形成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序流通与良性循环。无锡学院主动走出自身发展的“舒适圈”,积极突破校企隔离的“封闭圈”,携手德科立等头部企业共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实体学院,联合江苏天安智联等领军企业共同打造车联网等现代产业学院。借助创新组织管理体制,畅通资源流动渠道,充分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使企业深度嵌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培养环节之中,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单位。车联网产业学院获批全市唯一的省车联网重点产业学院,并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创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无锡学院建立校企紧密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聚焦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匹配度。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知识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合作企业共建优质课程与教材资源。打造面向企业生产场景的实践教学体系,契合产业真实需求打造全场景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实践和竞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双百工程”创新机制,建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成效凸显,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留锡率高达46%,切实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
优化科教“融汇”的创新生态。完善科教融汇制度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面向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跨界协同。无锡学院深入推进学科发展“1+5”战略工程,健全“一院、一局、一所、一企、一院士、一平台”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龙头骨干企业、大院大所的全面合作,集聚高质量资源、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学科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助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教融汇的倍增效应。打造科教融汇资源平台。持续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优势,打造科教融汇的示范性平台,建设的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集成电路可靠性技术及检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物联网设备超融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成为无锡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加大面向国家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发投入,聚焦产业技术难点开展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开放共享高校创新资源,通过输送更为前沿的科研成果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切实引领、服务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三区”协同联动机制。创造性构建“地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机制,全力推进无锡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专业化建设,整合学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校内专业实验室、校外园区企业基地”的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平台、中介”六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和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强与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水平院校科技园之间的交流,促进与相关高新企业的园企合作,深化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一流研究院所的园研合作,开展地区、园区、校区、企业、院所的深度合作。目前,无锡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58家,已成功孵化企业39家,为孵化企业提供核心技术52项,有效支撑了无锡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创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及校区园区协同发展,为促进地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能。
共创人才“融通”的发展生态。持续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加速构建精准化全球人才选聘体系,完善“一个人才计划+四大专项行动+五项制度创新”的“145”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体系,推动“明湖学者计划”落地见效,并以“柔性聘用”的方式引进顶尖人才、吸引校外高层次人才来校指导、参与学科梯队建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学校自转设以来,高层次人才引进270人,其中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增加243人;通过无锡市优秀青年人才公开选调引进35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74.2%,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是唯一荣获无锡市年度“最受青年人才欢迎奖”的高校;获批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等省部级人才平台,为无锡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完善高水平创新人才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完善科研经费、贡献评价等管理制度,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贡献等在科研评价中的比重。切实解决好高水平创新人才安居、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开辟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以实际行动为无锡市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注入动力。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共享共用。打破校内外人才融通壁垒,鼓励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开展合作。充分利用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造性建设“双薪双聘”的引才用才机制,构建与政府、企业、行业之间共引、共享、共用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模式,形成了高水平人才以企业实践反哺高校人才培养,以高校前沿知识技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自转设以来双引双聘“卡脖子”人才26人,既解决了学校发展急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又有效支撑了地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实现了高端紧缺人才的共享共用。
(作者系无锡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