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两年零三个月的驻村生活临近尾声。到了即将离别时刻,我每天骑着电瓶车,一路走走看看,心中感慨万千。天色渐暗,当我驻足在灯火通明的乡村路上,发出一条“一路‘亮堂’,心里也‘亮堂’”的朋友圈时,往事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周遭的一切仿佛都跟着“亮堂”了起来。
强村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广阔
我任职的如皋市九华镇郑甸社区是原龙舌乡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保留了一条老街。现如今,老街上一座崭新气派的农产品展销中心格外引人注目。我刚来村时,这里还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集体所有的10间老旧房屋,因早年管理不够规范,少量由群众经营但未缴纳租金,其余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且年久失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周边群众意见不少。
从驻村帮促角度看,土地资源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托,而现有资源并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当群众诉求也聚焦此处时,我感到必须要下决心盘活重塑了。经过商议,我们把发展方向确定为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驻村伊始,恰逢社区创建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关键阶段,我与村两委同志一起细化创建内容,实施挂图作战。经过近半年的爬坡过坎、共同努力,社区在创成示范村基础上,又入选南通市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持续打造示范村培育名单,争取到一笔资金,解决了经费问题。
接下来就是动员群众搬出了。前期我们进行过摸底,抵触情绪比较大的,主要是鱼贩老马和裁缝郑婆婆。两人的意见有一致又有不同,但都强调“时间长了,舍不得搬走”。说实话,要求其搬走,就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我们也于心不忍,但如果因房屋老化出了事,我们也没法向其家人交代,更何况其无偿使用多年,我们也必须要给村组群众一个说法。
经过与村两委商议,我们在征得老街超市老板同意后,为老马在超市内设了专门摊位。看到自己过条马路就可以重新开张,环境还提档升级了,老马紧绷的眉头舒展开了。“老马,还有惊喜呢!”村书记趁机加码,“等展销中心建好了,你要是愿意就来租个门面,价格嘛可以优惠,但是租金必须足额到位!”话说到这个份上,老马再也不好意思拒绝了。郑婆婆年纪大了,儿女本身也不同意其继续经营,经过几轮劝说,她也同意搬出。我们承诺,村里展示民俗文化时请她上台,她的手艺一定能派上新用场。
后来,我们又通过整整一年的调阅票据、走访群众,将该地块权属关系全部厘清,并顺利完成拆旧工作。农产品展销中心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约30万元,同时为集体组织成员带来分红收益。此外,我们还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实施以新建光伏电站为重点的省级富民强村示范项目。经过两年多来持续夯实产业基础,郑甸社区“造血”功能逐步提升,家底也随之日渐丰厚起来。
宜居宜业的生活越过越美好
从驻村第一天起,我就主动向群众敞开心扉,详细了解当地生活状况以及对社区的意见建议等。刚开始,有些群众还有疑虑,认为我是上级派来的,聊好的方面可以,怕问题讲多了可能会“失言”。对此,我相信“心痛还得心药医”。随着对如皋方言的逐渐熟悉,我索性不打招呼、不带本子,独自骑车走访。有时是结合当下的重点工作进行,有时则是围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展开。冬天在村里骑电瓶车可是一件很“凉快”的事,当群众看到我脸冻得通红但依然洋溢着笑容,顾虑也就放下了一半;当看到我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来时,更加深对我的好感,慢慢都打开了话匣子。
“曹书记,我们组7户人家门前至今还是泥巴路,下了雨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的,无论如何你都得帮忙呀!”“曹书记,我们家门前没有路灯,前两天我走路还摔了一跤,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通过进村入户交流,我发现村民反映最为集中和强烈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请大家放心,我一定想办法解决!”面对群众的期盼,我爽快答应下来。可正当我想大展拳脚时,其他一些声音也随之出现了:“造路可以,别占了我家田!”“修两米五怎么够,起码三米宽!”现实告诉我,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想方设法满足,也要稳扎稳打推进。于是,我们从打通“断头路”开始,一段一段排查、测距、量宽,一条一条开会、商讨、确定,以锲而不舍的劲头统一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思想,随后招标、施工、验收,稳步实施。当看到家门口路连通、灯亮堂后,党员老赵感慨地说:“原来我一直担心要是生了病,连救护车都开不进来!真的感谢你们啊!”
通过示范村、省级富民强村项目经费及驻村工作经费等渠道,我们先后连通“断头路”2600米,安装路灯255盏,整治“三线”路段1000米,疏浚提升河道3600米,便利了群众生活,优化了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民造福的成效越来越显著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社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也越来突出,守护独居老人安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目睹部分独居老人生活现状后,我急切地想为老人们做点事情。
2022年初,在一次例行全员核酸检测中,一位老人不顾工作人员劝阻,执意要从出口直接进入采样点,理由是“排队通道太长,浪费时间”。我赶紧耐心解释,告知其需要在入口进行身份查验后才能检测。谁知他竟发起了脾气,一把推倒告示牌后扬长而去。我感觉事有蹊跷,找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得知,这并不是老王第一次闹情绪,起因就是他没有智能手机,嫌每次刷身份证太麻烦。这一下点醒了我:老人们大多没有智能手机,即便有也未必懂得该如何操作,是不是可以给大家集中打印采样码呢?说干就干!我和村两委调取了全村人员信息,逐个注册、打印、塑封,很快便发到群众手上。
老王的采样码,自然由我亲自送。刚进家门,我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惊到了:老王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简单的锅具碗筷就是生活的全部,女儿远嫁外地,独居的他却又因有儿女而不符合申领低保条件。经过与村两委商议并征求老人意见,我用派出单位为村办实事项目经费,购买了20套“一键呼叫”报警器和“双向喊话”摄像头,为独居老人搭建起“安全守护网”,老王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后来,我们又通过走访慰问、送药上门等方式,持续做好跟踪服务。现在的老王,笑脸明显多了起来,过去的“暴脾气”慢慢也收敛了。
在服务“一老”的同时,我们也精心做好呵护“一小”工作:为辖区内幼儿园配备平板电脑、阅读机器人和图书,连续两年共为60名困境儿童送去衣物文具,协调省科普服务中心、省医学会等单位开展活动,服务群众500余人次。此外,我们依托派出单位为群众办实事,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把闲置破旧农房改造成党员网格驿站,把杂草丛生的闲置过道打造成电瓶车“便民停放点”……一项项惠民举措,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在驻村生活中,最幸福的就是看到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驻村时光有限,奋斗岁月永久,我衷心祝愿郑甸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亮堂”!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