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的江抗战地服务团

发布时间:2023-03-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维荣    

江抗战地服务团,全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战地服务团。19394月,为执行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东进部队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从茅山抗日根据地出发,向沪宁铁路以东地区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发展壮大部队,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为做好东进途中的抗日宣传工作,军部组建了江抗战地服务团随部队行动。他们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昂扬民众抗日斗志;他们丰富部队文化生活,鼓舞指战员士气;他们参加战斗,进行战场救护与战地服务,为打开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宣传动员的宣传队

江抗战地服务团以音乐、戏剧、美术、讲演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团结民众,使广大群众了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在鼓舞与激励抗日反顽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团成员中有从延安抗大和八路军临汾学兵队来的学员,有从南方游击区来的红小兵歌舞队,有从东南亚归来的爱国华侨青年,更多的是来自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学生,分成戏剧、绘画、歌咏、舞蹈、通讯、民运等几个大组。

他们深入到工厂、码头、乡村去演讲、演戏、教群众唱抗战歌曲,出墙报、写标语,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很多抗日剧目和歌曲。戏剧演出是戏剧组宣传抗日政策、动员群众的重要方式,演出形式多样灵活。他们不仅在重要的纪念活动和晚会上演出,同时也深入乡村演出。服务团经常协助民运组开展工作,到街头、田间流动演出一些小型活报剧。演出的场地一般都是村庄的打谷场或野外的空地,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个简易戏台。战地报道中写道,编写了不少独幕话剧和活报剧,形式短小精悍,在下乡演出中,没有剧场,就以庙台作舞台,没有电灯,就用油菜灯、汽灯,布景也只是几幅布条子,每次演出,附近十几里的群众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凡

戏剧组创作演出了《大时代的女性》《繁昌之战》《一条扁担》《红鼻子参军》《送郎上前线》等剧目。绘画组则用木刻、漫画、水彩画、油画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在部队驻地附近的村庄,在行军途中,通过举办流动画展,把我们党关于抗日斗争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新四军的战绩、军民合作的场面,展示在民众眼前。许多团员充当政治指导员、文化教员,给指战员上政治课、文化课,教唱抗战歌曲,辅导救亡室和俱乐部的文娱活动。

新四军皖南军部《抗敌报》在《活跃在江南的江抗战地服务团》中报道了江抗战地服务团的队员们在革命军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的生动事迹,指出江抗战地服务团为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忱做出的积极贡献,成为我们党在抗战时期政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

丰富军民文化生活的工作队

江抗部队战斗频繁,有时候连续转战多个地方,战地服务团常派出小分队随军行动,行军间隙在敌后进行演出,为活跃指战员身心、密切军民关系发挥作用。

敌后演出条件十分艰苦,服务团随军队行军,在部队休整时,就在敌后举办联欢会。有一回,服务团小分队在江南敌后第一次举办军民联欢会,团员们接到通知,立即从稻草铺上坐起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振作起精神,分头去借汽灯、借门板。晚会上,当活报剧演到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击毙日军、胜利地挥舞军旗时,台下军民兴奋地鼓掌。他们说的、唱的、演的都是部队官兵和老百姓关心的事。战地通讯是这么描述的:草席围着的舞台,点上两盏灯笼,看着一个个年轻人在活泼地、高亢地唱着。戏演完了,来自四面的乡亲都哗然了,心头是莫名的痛快,高兴地走开去,因为台上演的真是自己的写真。

在庆祝江抗东路司令部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谭震林发表了题为《东路一年》的讲话,高度评价江抗战地服务团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重建新江抗的奋斗精神。他指出: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的新江抗战地服务团,燃起了由三十六个伤病员点亮的广为传颂的沙家浜抗日烈火。19413月,根据阳澄湖36个伤病员和江阴老虎的战斗经历创作的歌曲《你是游击兵团》,歌词写着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为人民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很快风靡全团。后经十八旅旅长刘飞提议,这首歌作为十八旅旅歌传遍苏中,成为军民传唱不衰的战歌。新中国成立后,伤病员战士在芦苇荡与敌人斗智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故事后演变成为著名的现代京剧曲目《沙家浜》,迅速走红全国。它广受老百姓喜爱,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里诞生的这支特殊部队,在与日寇的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它唱出了革命军民的团结胜利、更唱出了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深。

战场救护伤员的战斗队

江抗战地服务团在抗日宣传与丰富军民文化的同时,经常要迅速投入战斗状态,当好后勤,为帮助医务人员救护伤员做准备。正是在共同的战斗中,队员们真正体会到革命斗争的艰难,更坚定了献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江抗战地服务团所在的苏南东路是典型的平原水乡,河湖港汊多,村村隔水相望,敌伪据点密布。那时服务团夜行军是一桩很苦的事,摸到宿营地后仍不能好好休息。因为敌情严重,环境恶劣,部队经常处在紧张的战备状态中。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几乎每天夜晚都要移动宿营地,有时一个晚上要移动两次。拂晓前必须起床,打好背包,吃了早饭作战斗准备,以防敌人突袭。日日如此,月月如此。作为预备战斗成员,江抗战地服务团的队员也要时刻备战,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文艺战士首先应该是战士,文艺鲜花永馨,战士精神长存。

黄烽将军在《闽东健儿征战录》中忆述:那时,我曾一度兼任战地服务团团长,副团长吴中,最早从上海下来参军的团员有陈本奎、丁毕克、戴昭、陈光、陶群等。战地服务团的任务是:帮助部队开展文娱活动;每到一处就向群众做宣传工作;有时给部队或地方群众演出节目;战时还帮助医务人员做救护伤员工作。洋沟战斗那天,战地服务团原准备在春节军民联欢会上演出节目,后来仗打起来了,戏也演不成了,就参加战场救护工作。在刚刚加入战地服务团的女队员徐念初的回忆之中,黄烽将军提到的洋沟这仗是她永不忘怀的一次战斗。当时是1940年的大年初一,天气格外阴冷,早上起来,队员们就忙着排练联欢晚会节目。尽管一直在跑动,也感受不到一点暖意。突然,响起了敌人偷袭洋沟的激烈枪声,新江抗特务连迅速投入战斗,服务团则赶紧动员当地村民抬担架、救伤员,参与救护工作。这场消耗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战斗中,特务连指导员褚学潜喉部中弹,血流不止,她立即参与到救护褚学潜的工作中。夜幕降临,新江抗的船队向常熟董浜方向转移,徐念初的任务是负责照顾褚学潜,一路上她和小通讯员在船舱里紧紧抱着褚指导员,用自己的体温为他御寒。渐渐地,褚学潜的身体变凉了,呼吸也停止了,从未接触过死者的徐念初却没有丝毫害怕的感觉。她真正体会到革命的艰辛,也更坚定了她投身抗战,献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驰骋战斗在平原水乡的江抗战地服务团是一支多才多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队伍,为宣传党的抗日宗旨,鼓舞军民抗日斗志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战斗英姿和艰辛付出赢得了江抗指战员和沿途民众的赞誉和欢迎。

作者系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