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茅斯是英格兰西南部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拥有绵延11公里的壮美海岸线,每年夏天吸引海量游客前来度假。数年前,我曾在这里小住,当地的慈善商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住宅区旁的主干道上,大大小小的二手商店穿插其间,有六七家之多,而市区的步行街上,几乎隔几间必有一家二手商店,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服装、餐具、摆件、书籍等生活所需一应俱全,有点像国内的杂货店,每每从窗外经过,见其中人影绰绰,足见生意都挺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店是由慈善机构开设的二手商店,当时,我认为它们存在的原因,大抵是因为物品价格低廉和英国人爱旧物的消费观,直到一次偶然间与房东聊起,才知不仅仅如此。房东告诉我,他的家具很多都是在慈善商店买的,的确便宜,但便宜不是最重要的购买原因。他说自己个子小,夫人也娇小玲珑,市面上的家具多以欧洲普通人尺度设计生产,比如沙发,通常又深又高,既不容易坐上去,好不容易坐上去了又不方便站起来,只有在慈善商店才容易找到各式各样合适他们一家的家具。同时,他并不忌讳这些二手货可能来自已经过世的人,反而认为那些物品正是因为留存于世几十年或者数百年,才带着让人着迷的神秘感和故事感。这次对话让我对二手店产生好奇,就有了随后一次次的推门而入,夸张的复古饰品、异域风情的各色摆件,每次都让我产生如入宝山的感觉,而淘宝的过程也让我逐渐对商店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这些二手商店不仅在伯恩茅斯存在,还以连锁方式广泛分布于英伦三岛,是极富英国特色的商业形态。各个二手商店分属于不同的慈善机构,通过出售二手商品盈利为慈善机构筹集善款,人们称之为慈善商店。今天为人熟知的慈善商店样式创设于1947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借鉴普通零售业态管理方式,慈善商店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由曾经的从富裕的家庭收集剩余产品去帮助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逐渐发展成为高效、商业化、专业化的商品营销模式。
一起淘宝的多是退休老年人,逛久了发现好多熟面孔,似乎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一家接着一家打卡。有几次,我看到人们将装满捐赠物的老式牛津布箱子放在慈善商店的侧门,等到上班时间,店员会把箱子收进屋子。当然,更多的捐赠是在店铺里面发生。店员有上了年纪的妇人,也有希望适应本地文化、多和人交流、学好英语的留学生。一般而言,除了店长,慈善商店员工基本都是不拿薪资的志愿者。他们入职前经过培训,主要关于工作职责、销售展示技巧以及店内安全工作须知。志愿者日常工作是接收登记捐赠品、整理、陈列商品和收银,偶然也会上门收取捐赠物品,或者拿着捐赠箱在路边呼吁人们捐赠。
捐赠物一般在后台处理,包括分类、清洁和消毒等。捐赠物中的大头是衣物,极少数状况太糟的衣物直接作垃圾处理,一些衣物情况尚可、但并不适合在本土出售会打包出口,其它就作为织物回收。适于销售的衣物经过常规处理完毕后,还需要熨烫、整理、定价、贴标后才能上架销售,整个过程相当琐碎。定价是个技术活,一般由老员工以慈善商店零售管理部门最新发布的定价指南为依据来确定,碰到一些成色新的大牌衣物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店长出马了。
据了解,全英国慈善商店数量超1.1万间,由374家慈善组织营运,他们既面临来自普通零售业的竞争,也面临慈善商店行业的内部竞争,竞争让慈善商店走上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提升店铺装修照明、陈设水准,改变人们破旧杂乱的固有印象是必须的,不少商店会补充出售印有慈善机构标志的全新文创产品来强化品牌辨识度。仅仅这样还不够,又衍生出专门出售特定新商品的慈善超市,如英国皇家盲人协会商店,他们找供货商进货再销售,但这样的创新似乎有些超出公众的认知,所以其慈善商店的身份受到质疑。同时,也出现一些专卖某一品类二手货的慈善商店,比如有家临终关怀慈善机构经营的家具改造店,主攻抢救二手家具,店家会和意向买家一起设计改装,最终将其升级为独一无二的家具,并出售给意向买家。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较小的慈善机构还能够保持以志愿者为主的运营管理模式,但许多较大的慈善机构需要设置带薪的区域经理和零售负责人,并雇佣具有专业知识的带薪职员为补充。当慈善商店开设网上店铺、意图拓展电子商务时,就会需要更多的带薪职员,比如在线销售人员和仓库工作人员。高昂的运费加上人工,让慈善网店廉价的优势不再,只能错位经营,侧重于销售一些高价商品,诸如绝版书籍、唱片、珍贵瓷器之类的收藏品,一些更贵的古董捐赠品还会进行在线拍卖以找到更合适的买家。
在发展过程中,慈善商店形成的轮转管理机制值得特别一提,由于区域差异,某些商品可能在这一地区销量甚微但可能在别处热销,基于这种情况,人们把展示两到三周仍未被出售的二手物品轮转到其他地区售卖,这样大大提升二手物品售出的概率,增强了慈善商店的竞争力。
每年,慈善商店都会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年报,所有的支出和收入都是公开的,其所属的慈善组织也按照英国慈善委员会要求,定期向公众公示其运营状况,这有效地增进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
对购物者而言,慈善商店提供了一种可持续且合乎道德的选择——在身边的小店“买买买”就可以做慈善,价格还很优惠,更能满足各种求异复古需要、买到在其它地方买不到的物品。于捐赠者而言,慈善商店能处理那些“留着占位置、丢掉又可惜”的物品,让它们带着旧主人的情感去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特别是一些大件家具,若自行丢弃不仅浪费,还要支付不菲的垃圾处理费,如果交给慈善商店则不必有此担忧。对于志愿者来说,一周数小时的工作不但可以帮助人,还拥有了打折、优先购买超市商品的机会和假日社交活动,这些有助于带来积极的自我认同。作为慈善组织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慈善商店对慈善机构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参与到慈善商店中的人或团体,都能从中受益并感受到慈善商店带来的正向价值。这可能是慈善商店不断发展壮大、甚至遍布英国主要街道的内在原因。
二战后,英国慈善组织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最终形成了政府引导型的慈善发展模式。仅以税收方面的法律引导而言,一方面,慈善商店享受免征公司税、销售捐赠商品不征收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捐赠人也可享受各种税收退减、抵扣。本世纪日益普及起来的赠与援助(Gift Aid)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赠与援助是政府用于推动慈善捐款的一项税务减免计划,让捐赠者的捐赠金额可以增值25%。举例来说,当纳税人在慈善商店以赠与援助方式捐赠1000英镑,受赠机构将能获得的1250英镑捐款,如果捐赠人是较高税率纳税人,还可以通过个税申报获得250英镑的税款减免。最终,捐赠人实际捐750英镑,慈善机构实际获得1250英镑捐助,这大大鼓励了民众和慈善机构的积极性。
慈善商店让人与物充分得到流转:人尽其才,不同的人可以各自发挥才能,获得相应回报;物尽其用,每件产品可以反复使用,直到归于自然,这是善策。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