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2-03-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步胜    

盐城位于黄海之滨,由古长江和古黄河共同交汇形成。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滩涂,有着最独特的辐射沙脊群,有着西太平洋最原始的滨海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也是世界八大候鸟迁徙带的重要通道。盐城黄海湿地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成员、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盐城湿地有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73个群系以及1952416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1种,约占全国鸟类的三分之一。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这里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是世界上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的存活依赖地,也是中国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每年经过盐城的候鸟有5000万只。

近年来,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盐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江苏第四个获此殊荣的设区市,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的同频共振。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盐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强化源头管控,按照应划尽划原则,将26%的陆域面积纳入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将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要依据,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四个维度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实行差别化生态管控措施,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一带两片八廊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总体格局。

二是突出系统修复,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退居还湿、退渔还湿等工程,加强滨海典型湿地和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珍禽保护区累计退出种植养殖面积24.9万亩、拆除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有效恢复珍禽保护区内7万多亩湿地。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区在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百佳案例,东台条子泥岸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优秀美丽海湾。大力实施总投资2.37亿元的亚行贷款盐城湿地保护项目,促进了湿地功能的恢复与重建,项目获得亚洲开发银行高度认可。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重点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成东部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沿海发展的绿心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三是突出法治建设,持续提升治理水平。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出台《盐城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研究出台《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拧紧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施行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联动,设立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非诉执行工作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连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自然保护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突出合作共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持续办好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的盐城智慧,提供更多的盐城经验。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扩大生态朋友圈。沿黄(渤)海6省市15个市(区)检察院在盐城共建黄(渤)海湿地检察保护联盟。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中国盐城滨海湿地科学观测研究站、湿地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建设。获批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黄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科研基地,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和全球标准,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我国生态修复提供实践案例。

202110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进入新时期,盐城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更大力度推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探索,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多部门联合的权责明晰的生物多样性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落实就地保护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黄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科研基地作用,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避免人为过度干预,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以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协同保护,更大规模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开展生态岛建设试点,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三是不断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加快推动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工作,以严格落实全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第一批)为重点,加强对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等物种的监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效。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周期性调查,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监控能力。持续加大绿盾自然保护专项行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监管试点,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法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行为。

四是积极参与合作共治。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条约,积极举办黄海湿地论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双多边对话合作,推动知识、信息、科技交流和成果共享,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盐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