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标志

发布时间:2017-05-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马宇文 王胜男    

 

 

“独角兽”作为21世纪开始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创新全球化和社交深化的一种结果,是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标志。

“独角兽”的定义

“独角兽”原本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生物,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高速、神秘和纯洁,有的还长着一双翅膀。“独角兽”企业的概念,最初由种子轮基金Cowboy Ventures的创始人Aileen Lee2013年提出,指那些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目标”等属性的创业企业,认定标准为创业10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独角兽”概念提出后,迅速在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得到了认可,相继有包括Tech Crunch(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CB InsightsDigi-Capital、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在内的多家机构公布了自己的榜单。各榜单标准相对比较类似,均有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限制,其中,有2家榜单要求是初创企业,有1家榜单明确要求创办不超过10年。

从已有的“独角兽”企业来看,“独角兽”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跨界融合,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并融合发展。其精髓就是可与其他行业(站在成熟行业肩膀上)建立健康生态,而不是完全独立发展。在新经济中,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仅依靠自我完善还远远不够,必须密切关注相关的经济环境及其组织关系,塑造一个开放、抵抗力强、与相关企业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

二是颠覆性,即在新兴行业或还处于上升期的行业中,创造新需求或以更好的方式满足增长的需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对“颠覆性”进行了详细定义。简而言之,颠覆性产品,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

三是自成长,即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获得行业的用户,具备构建自成长商业模式的基础。

“独角兽”多来自于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目前已出现大量“独角兽”的行业大都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应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什么样的区域容易出现“独角兽”

“独角兽”是创新创业生态的最好体现和结果。容易出现“独角兽”的区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创业服务发达。如有大量的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能够培育出大批的创新创业企业。第二,便于获取和利用丰富的创新资源,尤其是天使投资。“独角兽”是颠覆性和技术重大突破的集中体现,创新资源是“独角兽”发展的土壤,尤其是天使投资,能够帮助初创公司迅速启动。第三,易于招聘高端人才,尤其是易于找到合伙人。人才是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企业实现爆发式成长的核心资源。第四,便于拓展市场或本身就是大市场。需求拉动的创新是目前创新的重要方向,市场的拉动作用是“独角兽”成长的力量。第五,创业文化浓厚,包容失败。创业不但要有浓厚的氛围,更要在试错中不断成长。

因此,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的区域最容易出现“独角兽”。多伦多大学校长梅瑞克·格特勒教授的研究指出:“独角兽”公司的全球分布,只有少数地区拥有4个以上“独角兽”公司,分别是旧金山/硅谷、洛杉矶、纽约、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特拉维夫、北京、上海、杭州。中国的3座城市中,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年轻“独角兽”公司。

“独角兽”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不再拘泥于线性,而更多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企业依次经历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龙”企业4个阶段。虽然大多数创业企业最终会消亡或成为“小老头”企业(业务维持或消退),但仍有少数的企业跳过“死亡谷”,抓住机会实现业务快速增长成为“瞪羚”企业。优秀的“瞪羚”企业凭借其卓越的市场表现会被资本市场看好,估值一旦超过10亿美元就被称为“独角兽”企业,超过100亿美元就成为“龙”企业。只有极少数的“瞪羚”可成长为“独角兽”。“独角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凭借在资本市场和创新领域的卓越表现实现爆发式成长。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及行业创新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Yahoo)到谷歌(Google)再到脸书(Facebook),“独角兽”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Yahoo作为门户网站,引领搜索引擎开启了免费和开放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搜索行业领军企业。Google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能力整合全球信息,汇聚了互联网的巨大流量,然后通过AdsensAdwords等产品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将流量出售给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从而颠覆了门户的旧有格局,引领了行业变革。作为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全球最大新媒体,Facebook开创了社交新模式,改变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交行为方式,引领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

“独角兽”在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能够起到核心作用。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产业中的传统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带来全新变革。以优步(Uber)和小米手机为例,Uber是租车行业变革的引领者,多方面推动了生活服务领域创新;小米手机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鲶鱼”,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从经济发展来看,“独角兽”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自身较大规模的基础上保持快速成长,推动经济发展。以Airbnb(空中食宿)为例,它创新房屋短租行业,推动共享经济。从行业创新来看,“独角兽”成为行业创新的引擎,是行业创新的活跃点,在方方面面带来创新,甚至创造出新行业。以大众点评为例,它是全球最早建立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不仅带来了消费指南行业创新,更推动了消费信用的发展。

“独角兽”的全球分布

前两年,市场利率较低,许多机构都在投入资本,而且投资人往往能获得有利的投资退出条款。这使得风险投资变得像银行贷款一样简单,并促使许多公司的估值大幅上升。如在2015年,约40%的新“独角兽”公司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他们成为“独角兽”诞生的新摇篮。

 

 

 


从数量上看,2015年全球5家发布“独角兽”排行榜的机构总共提及196家“独角兽”,分布在18个国家,平均规模约36亿美元。在这些机构所列榜单中出现10只美国“独角兽”,分别为UberSnapchat(阅后即焚)、PinterestDdropbox(亿方云)、SquareStripeInstacartMagicleap(美国一家增强现实公司)、Evernote(印象笔记)、Tango。有15只非美国“独角兽”在所有将全球企业纳入统计样本的榜单中出现:Flipkart(印度第一大电商)、Sportify(瑞典声破天公司,全球著名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之一)、美团、Snapdeal(印度第二大电商)、大众点评、Inmobi(印度第一大、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公司)、Olacabs(印度最大的打车软件公司)、Coupang(韩国著名团购网站)、Adyen(荷兰在线支付公司)、口袋购物、蘑菇街、贝贝网、Yellomobile(韩国移动互联网公司)、Grabtaxi(东南亚打车应用创业公司)、Shazam(音乐雷达,英国一款音乐识别软件)。这些企业中,中国企业5家,印度企业4家,韩国企业2家,瑞典、马来西亚、荷兰、英国企业各1家。

196家“独角兽”数据分布表可以看出“独角兽”的规模分布:

1/3的“独角兽”估值在50亿美元以下。估值集中在1050亿美元区间的“独角兽”有107家,估值占比超过1/3,而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企业仅有6家,但估值占比却达到了23.29%。这6家企业通过内部扁平化、外部生态化的创新颠覆,使资源禀赋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例如风投资本融资、人才聚合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迅速占据垄断地位,市场份额优势明显。

中美两国成为大型“独角兽”诞生的“大本营”。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独角兽”仅出现在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有13家,处于该区间的软件服务类企业较多,估值区间的“独角兽”分布更为合理。而中国更多的“独角兽”公司诞生在电商B2C领域,B2B公司较美国有较大差距。

科技创新成为“独角兽”成长的催化剂。从“独角兽”所在国的分布来看,“独角兽”多诞生在发达国家和少数龙头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具备共同的特点,即国家看重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助推作用。

“独角兽”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零售和分享经济领域容易出现“独角兽”。例如,零售领域的“独角兽”包括在线交易市场Etsy和阿里巴巴。在分享经济领域则可以看到AirbnbLyft的名字。另有“独角兽”来自企业技术基础设施和垂直行业,例如金融技术、医疗技术、清洁技术和物联网。

未来几年,以下几个行业可能孕育出更多的“独角兽”:一是电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电子商务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独角兽”,并且专注细分领域如婴幼儿、女性的电商在逐渐增多,呈现由综合电商向专业化细分领域电商深入的发展趋势。二是由电商带动的相关配套服务领域如物流、在线支付等行业迎来发展机会。三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未来将诞生更多“独角兽”。四是重大技术突破孕育新的“独角兽”。大数据应用、虚拟现实、智能硬件、智能汽车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培育出新的“独角兽”。

(作者单位: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