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大数据,2015年提升为“国家大数据战略”。时至2017年,各省市掀起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浪潮:大数据产业的省市规划,全国已有37个;全国各地规划的大数据产业园区也已有近30个。在这波浪潮中,苏州也不例外,提出要打造“数据苏州”品牌,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样板区,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集聚中心。
苏州为何要把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产业地标
企业竞争的资源基础朝向数据化趋势。企业竞争的资源基础由物质资本向员工技能及创造力、能力集成、数据及其管理等无形资源转变。其中,数据日益成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比如现在兴起的一些面向传统产品的C2M平台企业,通过收集、分析特定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偏好数据,集成供应链上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数据产业。苏州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市,但从行业结构看,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依然占重要地位,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也正在迅速成长。无论哪一种,都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同时,它们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大多数行业属于产业链中上游行业,是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品或资本品。针对中间投入品或资本品的这个特点,大数据产业可以重构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重塑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以满足各行业的不同发展目标。
特色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需要大数据产业。苏州已经形成行业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网络完善的产业集群,例如张家港锦丰冶金、常熟服装、昆山模具等。这些特色产业集群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分工合作体系,但是在集群内外各相关经济主体之间流动的资源,依旧是碎片式的,需要系统化和数据化。对这些主体之间关系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是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的重要力量。
城市功能的实现与升级需要大数据产业。当前,苏州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城市功能应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功能性节点。然而,这个功能性节点的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城市能否借由城市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联系,推动城市间的合作创新,持续迭代供给高技术、高价值的新产品。否则,城市的低端产品生产能力很容易随着产业迁移而被其他城市复制和替代,城市的经济增长会萎缩,城市的功能会退化。大数据产业可以作用于城市之间的产品联系,强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升级。
苏州打造产业地标离不开城市合作创新
从城市总产品的支出角度看,城市间的产品联系类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城市之间的资本品联系,比如苏州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检测设备;二是城市之间的中间投入品联系,比如苏州企业生产的光伏切片;三是城市之间的消费品联系,比如苏州企业生产的服装。依据苏州以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行业为主的行业特点,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产品联系应以资本品联系和中间投入品联系为主。
分布在不同城市的企业,通常依托于彼此之间的产品联系而展开即时的合作创新,以满足当地消费者或企业的需求偏好或支付能力。虽然说,城市之间的产品联系是城市之间合作创新的主要路径,但是,城市之间的产品联系能否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还与城市之间的相对空间邻近性和发展水平差距有关。
实证分析表明:第一,不考虑城市之间相对空间邻近性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影响差异,在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联系中,只有城市之间的消费品联系能直接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第二,仅仅考虑城市之间相对空间邻近性的影响差异,相对空间邻近性会使得城市之间的中间投入品联系可以促进合作创新,而对其他两种产品联系的影响没有产生作用。第三,考虑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影响差异,当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时,城市之间相对空间邻近性越高,资本品联系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变得明显、中间投入品联系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变得突出、消费品联系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变得更强。
依据上述结论,苏州可以利用面向企业的大数据产业,针对城市之间的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联系,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推动苏州制造业创新发展,进而促进大数据产业自身的发展。
打造苏州大数据产业地标的行动路径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是以特定行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对于苏州来说,需要重点发展面向企业的大数据产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集聚在开发区(园区、保税区、高新区等),开发区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此,苏州可以通过梳理各类开发区的产业特点,把开发区作为利用大数据产业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的切入点和抓手,既可以借助政府之手,启动城市之间在开发区层面的产业联系和产业活动的空间再配置,又可以通过市场之手,让城市之间的企业形成技术知识联系。
针对消费品行业。以企业或开发区或特色集群为试点,建立面向消费者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服务对象是苏州消费品生产企业,重点在于收集消费品市场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及对其进行价值分析,目的是促进苏州消费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更新或新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所在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甚至可以结合大数据,通过第三方平台企业,建立柔性供应链模式,整合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实现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化生产。
针对中间投入品或资本品行业。以企业或开发区或特色集群为试点,建立面向企业的网络化协同制造的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服务对象是存在产品联系的苏州企业与其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空间相对邻近城市的企业,重点是立足于特定产业升级的功能需求,比如缩短生产周期、产品性能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市场创造或构建智慧供应链等功能需求,建立面向该需求的数据模块,以及进行数据的价值分析与应用。
大数据产业政策的着力点需导向城市间的产品联系。一个城市需要与发展水平有差距、相对邻近的其他城市,通过中间投入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联系,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为此,对于大数据产业的产业规划政策,其重点不应仅仅立足于苏州市,以大数据产业本身为中心来谋划发展,而更应立足于苏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联系,以其他行业的创新需求为中心来谋划发展。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