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生态大走廊纵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覆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及输水区域,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同时,该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动力充沛、城乡建设十分活跃的区域。如何准确定位、突出重点、系统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值得深入探讨。
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定位与内涵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江苏省委确定的省级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战略定位看,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是推进长江、淮河两大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交汇区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清水北送的重要保障,是省委“两聚一高”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苏北苏中生态网建设及苏北绿色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淮生态大走廊概念发端于扬州,在实践中内涵不断丰富。从未来一个时期总体设想看,生态大走廊建设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维度、三个梯次”。
一个核心,就是生态。一方面,我们要保护的对象是特有的生态系统。江淮一线,水网湖泊密布,湿地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水环境治理、水资源调配目标明确,生态修复与保护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该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生态资源。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既是全国重要的粮油产区,又为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预留了空间;区域林木、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同时,从发展方向看,生态友好、绿色发展也将成为必然选择。
两个维度,分别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保值和增值。经济发展,又必然带来生态空间的侵占、资源的消耗、污染物排放。生态走廊建设,关键是找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结合点,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三个梯次,既是建设区域由小及大三个范围,也是建设周期由近及远的三个阶段。第一梯次,扬州市。扬州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围绕南水北调源头区保护,扬州市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以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为重点,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七河八岛”等8个生态中心。去年以来,又组织编制了扬州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系统推进空间管控、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工作。第二梯次,苏中苏北五市。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有关部门初步议定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为轴,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范围包括沿线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宿迁五市。建设内容从单纯的生态保护拓展到生态经济发展,从具体的治理保护行动拓展到制度、政策、机制创新,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治理保护、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绿色城镇体系,探索保护与发展协同并进的路径。第三梯次,跨省协同推进。在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后,进一步扩大区域性建设经验和制度性成果应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打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廊道。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层面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并先后启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省级层面围绕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制定的重要政策、规划和方案多达20余项;针对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央和省领导多次批示,各地各部门也积极投入力量开展研究、付诸实践。二是优越的自然禀赋。区域水系发达,包括淮河、沂沭泗和长江三大水系,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拥有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高宝邵伯湖群等水质良好的湖泊;区域湿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湿地面积近70万公顷;区域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生物种类繁多,是东北亚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三是特定的发展阶段。相比苏南发达地区,苏中苏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城乡建设、工业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尚处于可控阶段,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也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困难和问题,值得重点关注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治水保水形势仍然严峻。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区域,实现稳定达标送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流域格局看,该区域处于淮河流域下游,全流域近30万平方公里的尾水要通过苏北地区排海,客水污染压力短期难以化解。从水系分布看,大小河道交叉连通且以平交为主,难以做到清污分流,加之调水期间输水干线主导流向人为改变,原有水系关系受到影响。从污染源头看,工业污染排放、农业面源影响,加之旱涝转换带来的短期冲击,极易造成输水干线水质波动。
二是粗放发展短期难以扭转。苏北地区传统的高污染行业仍占主导地位,造纸、化工、印染、酿造、食品、冶炼等重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区域总排放量的55%以上。据统计,2016年,苏北地区COD、氨氮、总氮、总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六项污染物削减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新增工业企业仍以传统企业为主。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依然不足,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性不高,永久性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处于起步状态,危废处置能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运设施覆盖度较低,已建设施的运行维护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是生态系统退化隐患突出。非法采砂、围网养殖等粗放的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行为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持续影响,湖泊富养化趋势不容忽视。城镇建设、工业开发、围湖造田等侵占生态空间现象难以杜绝,造成生态空间逐步退缩。农业过度开发、林种林相单一问题比较普遍。整体看,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不断加大。
系统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底限是清水北送,目标是生态发展,方法是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建设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五个方面: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格局。严守“三条红线”,进一步强化空间用途管制。系统考虑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科学分配保护与发展空间。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在现有生态空间管控工作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若干意见》要求,科学确定各类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不断修订完善配套管控制度,继续严格监督管理考核,持续实施生态补偿,建立生态红线监管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二是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三是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边界,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为生态保护与建设预留更多空间。通过对优质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明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
二是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负。淘汰化工等落后产能,通过“关闭一批、搬迁一批、入园一批、提升一批”,大幅压减落后化工产能,大幅削减重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后续发展预留承载力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升级。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业态。
三是强化系统治理保护。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不断提升治理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一是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按照“降雾霾、增蓝天”“保清水、治污水”“护净土、修脏土”的治理思路,加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确保环境质量不退化、不降级,并持续改善。二是及时解决百姓身边环境问题。落实省“263”专项行动计划部署,加快城市黑臭河道、农村畜禽污染整治、防范环境风险隐患。三是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林地、湿地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强化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规范管理。四是科学调配水资源。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通过统筹管理和工程手段,充分发挥各类河道防洪排涝、安全供水、尾水导流与生态涵养功能。治理与保护并重,既要着眼当前,又要锚定长远。在推进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不断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四是打造美丽宜居家园。注重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要体现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和区域特色,与城市周围自然山水格局相统一,不搞开山造地、填湖填河,让城市回归自然。农村规划建设要注重布局形态,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尽可能留下更多田园风光和乡愁乡韵。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成果。
五是创新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域,在具体举措落地的同时,应该把政策创新和制度成果的凝练作为重点,为后续推广应用做好准备。从生态大走廊建设出发,把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作为一项重点。开展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权有偿取得,逐步开展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有偿取得,加快推进排污权交易,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支持生态保护特区和生态保护引领区发展,引导设区市、县(市)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工作。严格落实差别化的环境价格政策。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和排污收费政策,严格执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推进绿色金融政策。动员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的融资支持。通过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自然资源资产属性更加明确,使用者付费、污染者治理的机制更加完善,从制度层面提升生态化、集约化水平。
(作者系江苏省环保厅厅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