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以速度、虚拟和骤变性为象征的数码时代,但现有的领导理论往往因过于宏观,导致无法满足数码纪元的演变需要,不能解决领导者每日都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2000年,美国学者Kibok Baik提出“问题领导理论”,把领导定义为一个过程,即管理某个问题从开发到解决整个循环过程的人即可视为领导。在这一过程当中,领导通过提出问题指导听众,使听众参与问题领导过程,并贯彻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
将领导视为“过程”,这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次突破。问题领导理论首提“即景性领导”的概念,打破了以往领导理论中领导角色固定的框架,真实地描述了团队为解决具体的任务会出现由某个员工临时担任领导职责的现象,打破正式领导是根据日常工作任命的常态。
“从第一线的工人到CEO都要提出自己的观念、做决策”,这是现代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而做出反应。这种与当下社会环境相适应且运作灵活的组织架构,对政府等社会组织同样适用。
问题领导理论有三个基本概念:
问题,是第一个基本概念。其类型包括常规型、偶然型、创新型。问题领导理论注重“问题”要素,一改现有领导理论过于侧重“软”品质,转而关注硬性指标,试图以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导向,继而展开研究领导全过程。
领导与听众,是另外两个基本概念。二者关系是环形的,领导与听众和其他相关人产生交互作用:领导是核心,听众围绕在周围。领导的非指定性,使得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听众皆可扮演领导。所有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人,例如组织中的上级、同级、下属,组织外的专家等都可以视为听众。
在问题领导情境中,领导不一定是掌权者,下属不一定是听众。一个下属可以在某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领导一个上级。一个上级也可以通过提供给下属各种资源和精神支持等方式扮演听众(或跟随者)的角色。
问题领导行为由以下三种不同的行为构成:
问题的提出。这要求领导者要具备提出问题必备的技能,使听众认为所提问题有意义、值得追随。领导者可以用感觉共享、问题具体化表述、发起解决方案设计等方式影响听众。
听众的参与。包括三个行为阶段:检验最初对听众的分类,把已筹划好的策略付诸行动,调整吸引听众参与的行动。整个听众参与阶段是个循环过程,领导者需不断重复,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积极的四种参与背景因素是:高层具有倾听意愿,文化支持,竞争与经济压力可承受,组织倾向变革。相反,消极背景因素通常表现为:高层犹豫不决,文化保守,害怕消极后果,以及本组织竞争条件下降。
问题的解决。可分为:确保问题解决系统的效率;维持、强化执行任务者的成就动机;克服影响问题解决的意外障碍;为参加解决问题过程的成员提供必要的反馈、报酬和认可。
此外,领导动机被视为问题领导行为的基础和前因。动机强烈的领导将会在上述三个行为过程中采取非常主动的措施。动机往往取决于领导与其组织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一个问题领导者已融入的某种组织文化的特征,将决定其原有的潜能能否有效地发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