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熟 常创常新

——常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观察
发布时间:2017-05-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孙秋香 何 乐    

 

创新驱动是县域发展的“牛鼻子”。2015年,常熟成为全省首批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一。素有“江南福地”美誉的常熟,承担起为全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创造经验和提供样板的重任。截至2016年底,常熟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至23.5件,高新技术企业347家,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是2011年的1.8倍和2倍。开展试点以来,常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不仅积累了鲜活的经验,也塑造了常熟“常创常新”的城市名片。

县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落户”常熟

苏南创新型县(市、区)众多,常熟能成为苏南唯一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自有“道理”所在。

作为苏南县域经济代表,在2016年中国GDP千亿县排名中,常熟位列第四,GDP达到2112亿元,跻身县级“GDP千亿俱乐部”第一梯队。其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50%。作为“中国服装之都”,常熟服装产业年产值和市场交易额双双超过12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交易市场。这些都为常熟科技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常熟素有“崇文尚学”的良好传统,历史上共出了8位状元、485位进士。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以24位“两院院士”,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居榜首。这种“崇文尚学”精神,演化成一股崇尚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支撑着今日的常熟,为常熟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奠定了人文基础。

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常熟不容小觑的科技基础。“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开始评选时,常熟就一直位列其中。全市省国级的研发机构有230多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就有100多家,还有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常熟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岚告诉记者。作为江苏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的起点,2008年以来,共有9103名科技镇长来常熟挂职。2011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王奇峰作为常熟科技镇长团团长挂职常熟,任期结束后,他决定举家迁徙,出任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让他留下的最大原因,就是这座与17所国内顶尖高校共建的创新创业平台,这也是首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此外,领导的担当意识也为常熟开展试点提供了保证。在试点启动之初,常熟就成立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抓,分管工业经济领导具体抓,协调解决重大改革发展问题。

体制改革按下科技创新“加速键”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缺少大院大所,县域创新资源有限的现实短板,让常熟人意识到唯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制度上进行突破,才能迸发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新效应。

内外发力,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在有限的地域里得到创新资源的额外垂青,是摆在常熟人面前的一大考题。常熟一手抓简政放权,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并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现已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0.7%,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大大增强。一手抓平台建设,弥补科教和人才资源的不足。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目前已有25家大学研究院落户,建立了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孕育了瑞特创新中心、大众机器人、菱创智能科技等一批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了中国智能车研发测试中心、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南大生态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政社联手,扩大创新投入“资金池”。资金是企业创新发展的“血液”。常熟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明确年度财政科技投入不少于20亿元,设立总额100亿元的产业升级专项基金,实施“科技创新券”工程,覆盖小微企业成长、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科技小巨人培育等领域,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超2500万元,覆盖企业近300家。另一方面,常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进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重点依托高新区打造科技金融产业园。2016年,常熟创投机构达94家,投资项目183个,投资金额30亿元。

政企并举,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考核评价是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常熟改革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在机关单位和企业同向发力。对机关单位,在市级机关部门绩效考核中增设科技综改考核专项,把对各经济板块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科技、人才等创新指标的权重,由3%提高到10%。对企业,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建立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指标的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机制,“科技含量”成为配置要素的首要考量。

培育科创巨人成长的创新生态

一个城市只有着力打造创新生态,高端人才、高端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要素充分聚集,才能留得住科研人才、留得住科技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带动这个城市中的企业重视科研,构建起全要素科创生态链,如科技“独角兽”企业云集的硅谷、深圳。常熟的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始终围绕营造创新大生态这一主题展开。

政出一门,探索科创一体化管理组织架构。常熟现已实现科技项目、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新券等科技服务工作的全流程网上管理,并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云平台”,简化科创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同时,常熟借鉴深圳、广州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上的经验,积极申请创立全国首家县级科技创新委员会,以适应当前自主创新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化创新发展工作的全域领导,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让“好”政策能“更好”地落地执行。

三方持股,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让政府、企业和人才形成创新合力,常熟提出政府、院所或企业和专业化领军人才共同出资,形成“三方持股”模式。政府以厂房、设备等实物入股,给予资源要素供给保障,人才与院所、企业共担风险,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制度化的“铁三角”利益共同体。著名LCD液晶专家薛九枝博士说,“常熟的宜居让我‘身动’,常熟的科创氛围让我‘心动’,常熟的持股政策让我只能‘身心皆留下’,动不了啦!”薛博士现带领全球智能液晶产业技术创新顶尖团队入驻常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出任董事长一职。

全程服务,政策普惠激活企业创新潜能。科创企业起步时规模小,裂变迅速、不确定性高。政府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可循,往往无法精准选择、科学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竞争的筛选功能。因此,常熟从消除市场障碍、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角度,通过降低税收、削减管制等手段,破除束缚创新的桎梏,促进企业自我创新。为探索打破“创业难,难在没资金;发展难,难在税费关”的困局,常熟遵循科创企业发展规律,制定普惠政策。在初创期,设立专项基金、发放“科创券”,扩大支持覆盖范围,允许国有创投企业在股权交易时采用估值方式实行事后备案,允许国有创投企业管理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投;在成长阶段,提出企业研发类费用加计扣税、科技转化奖励实行递延纳税等税费政策改革,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在成熟期,建立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的科技保险,保护创新型企业家的创业激情。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常熟抓住全省首批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瞄准科教人才资源薄弱短板,从顶层设计入手保障改革措施落地;大胆探索,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精准发力扩大普惠性创新制度供给;积极作为,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方“常来常熟”江南水乡,正转变为“常创常新”的科创高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