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伯焘的“红盖头”

发布时间:2017-05-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徐廷华    
 

旧时一些媒妁包办的婚姻,少女出嫁,一番唢呐喧天迎娶、双双跪拜高堂、觥筹交错喜闹一阵后,进入洞房,新郎轻轻掀开新娘垂披在头上的那块红红盖头,是美是俊是丑,这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

近读颜伯焘的一段史实,颇有掀开新娘“红盖头”的感觉。

颜伯焘,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的一位官员,因其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祖、父辈的良好思想影响,秉性刚正不阿,“娴习吏治,所至有声”。

嘉庆十九年(1814),颜伯焘殿试入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借新进士巡游的机会顺便到浙江看望父亲。这时刚出任浙江巡抚不久的颜检,拿出其父颜希深任泰安知府时所刻官箴拓本,对儿子颜伯焘说:“你现在已进入前程无法预料的官场,应该研究公职人员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先祖留下来的格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颜伯焘郑重接过,只见拓本上书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他仔细恭读后,将拓本珍藏起来。

道光二年(1822),颜伯焘出任陕西延(延安)榆(榆林)绥(绥德)道台,拿出父亲所赠的拓本,抚摸细看,于道光四年立秋写了一篇跋文,寄与任长安知府的张爱涛(名聪贤),请其刻石立碑,想以此碑作为座右铭自警,勉励自己,不可松懈。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颜伯焘调任闽浙总督,他是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之一。由于他不懂装懂,刚愎自用,致使厦门一战吃了败仗,罪遭革职。

颜伯焘被革职后返粤,护送亲兵甚众。据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帅有亲军营三百人,感恩护送回粤,沿途皆须酒饭犒劳”。三月途经漳州,“自初一至初十日,无日不过行李”,“每日总在六七百名”。初十日,颜伯焘到达漳州,“随帅兵役、抬夫、家属、舆马仆从几三千名,分住考院及各歇店安顿,酒席上下共用四百余桌”。事后,漳州府长官“面恳稍缓数日”,闹得“县中供应实不能支”。

从颜伯焘为“官箴碑”写跋并作为“座右铭”自警,到厦门败阵罪遭革职,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为何行止竟判若两人?在权力面前显出“庐山真面目”。

细就考察分析,有这样几种可能。其一,初始颜伯焘立碑自警,或许真是出于真心,只是由于后来的地位、环境、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也随之变了,在白花花银子的诱惑下,变得见钱眼开了。什么自警,什么“官箴碑”,早都弃置脑后,忘了从政的初心;其二,当初颜伯焘见贤思齐立碑自警,只是做秀,只是顺应民心的一种姿态,只是掩盖贪婪作恶的一种装饰,也是欺上瞒下顶在头上的一幅“红盖头”;其三,也可能是随着颜伯焘官高位重之后,逐步失去了有效监督,即便是一些形式主义的监督也只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印在文件上,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已。

当今官场披着“红盖头”,言不由衷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刚进单位时,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对同事、长辈也十分谦卑。而工作有一点成绩,个人有了一点资本,或者找了一个靠山,就掀去了“红盖头”,趾高气扬,说话做事前后判若两人;有的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做事公道,清正廉洁,很受群众拥戴。而拍马的人一多,手中的权力一大,就揭掉了头上的盖头,私心膨胀,结党营私,贪污腐化,受贿索贿。

一个失于监督权力的机制,必然会导致滥用权力,一些人见酒则醉,见财则贪,见色则淫,乃至腐败。这样的教训古今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颜伯焘”们,我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