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态经济的“加减乘除”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希刚    
 

生态经济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和谐统一、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经济是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转换提升。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需要把生态经济作为引领发展的新增长点。

生态经济成为发展新潮流

当前,生态经济成为发达国家潮流,在中国也逐步推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经济的绿色新政。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新政”,探索“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其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以废物的处理和再生利用为核心内容。法国重点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英国把发展绿色能源放在首位。美国注重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日本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全面的国家,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

迅猛发展的生态工业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发展迅猛。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欧洲典型代表,是联合国推向全世界的成功典范,还有英国诺尔斯蒂、德国瓦利、芬兰约恩苏,美国的布朗斯维尔、乔克托、开普查尔斯,加拿大的波恩赛德、艾伯塔,日本的藤泽、北九州等生态工业园区。这些不同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均采取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园区,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高效生态农业。荷兰人口密集度大、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设施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投入、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农业。以色列人口密度很高、土地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极其贫乏,却因为其旱作高效生态农业而闻名世界。在我国,山东滨州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良好的优势,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广东省惠东县九华农贸公司是全国扶贫龙头企业,创建北繁南种的发展模式,成为马铃薯高效生态农业的典型样板。

江苏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江苏人口密度大、工业化程度高、经济体量大,发展生态经济既有基础优势,也有压力挑战。

基础优势相对突出。一是工业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好。江苏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速度加快,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备,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二是处于经济与环境关系转型期,面临难得机遇。2016年,全省GDP达到76086.17亿元,人均GDP95390.31元。根据描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正处在“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型期。三是科教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强。江苏科教发达,“科教兴省”战略成效显著,可以建设江苏环境科技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两大平台,切实整合全社会和环保部门的科技力量,为生态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四是环保工作基础牢固,社会环境好。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十二五”期间江苏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单位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提高23%37%。生态省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现实挑战压力巨大。资源环境是制约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一,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压力大。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供养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0%GDP。人口、产业和城市高度密集,环境资源先天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负荷过大,生态受损风险较高。第二,经济转型任务重,阻力压力大。江苏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物质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并且重工业占比较大,转型升级面临较大阻力。如何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阻力压力很大。第三,生态环境是短板,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缺口大。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江苏居民的环境权益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注度和敏锐度不断提高,这对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经济在江苏的实践进展

宿迁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宿迁是全国唯一具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地级市,是华东的“一块净土”、黄淮海的“最大氧吧”、长三角的“养生圣地”,先后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良好生态环境是宿迁最宝贵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宿迁坚持生态立市,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努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盐城生态效益指数全省第一。盐城在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内生要求和以转型为主线的宏观政策下,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初步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增长。盐城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淡化海水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示范试点。在《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中盐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苏北第一,生态效益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宜兴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宜兴作为一个自然禀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领先的江南城市,具有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天然基因。宜兴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思路,以生态投入带动产业投资,产业升级促进环境升级,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格局,告别了“以环境换取增长”的旧模式,走上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型发展之路。过去紫砂壶是宜兴的名片,如今一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新名片,成为宜兴宜居兴业的新支点。

生态农业示范区引领生态农业发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标准化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了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如江都市的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蔬菜、海门的“猪--果”绿色循环、扬州市林间套种牧草养鹅、海安县省级秸秆养羊、滨海县国家级白鹅生态养殖、溧阳天目湖观光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各地的设施生态种植模式、生态渔业模式等,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标准化体系。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经济

加法:增加生态资源储备和发展的生态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稀缺资源,要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增加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各种生态产业,统筹建设创新型园区、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抓好生态项目建设。打造“一圈一带一网两区”生态格局、“三纵三横三湖”生态保护网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环境面貌,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

减法:降低社会生产的自然资源消耗。大力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减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按照本地经济产业定位和生态环境容量禀赋,严格把关地区和企业排污总量,削减农村面源污染总量。构建生态转移支付、区域协调、市场价格、生态补偿等生态经济机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环保、用地、能耗等标准倒逼机制,减少物质资源的无效和低端供给。

乘法:推动生态与产业的融合效益倍增。产业生态化是生态经济最基本的实现形式,“生态+产业”是形成新业态的根本路径。各地要结合本地特色探索生态经济的优势产业,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要补足生态环境短板,高水平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要推动“生态+”与“互联网+”的融合共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拥有生态基因的产业渗入。

除法:降低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引领全社会生态消费理念,降低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缩小全社会生态消耗的分母。同时,也应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经济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