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褚的“三把尺”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姜广俊    
 

20008月,我到高港工商分局报到。那时,分局成立才两年,纪检监察和办公室合署办工。我与老褚在一个办公室,老褚负责纪检监察工作,我负责文秘工作。

与老褚相识的时光,我明白了人生有刻度才有价值,有角度才有思想,有弧度才会充满弹性。

老褚的办公桌在我后面,扭头便能看见他案头的文具筒里插着三把尺:直尺、角尺和圆尺。

“都数字化年代了,还用直尺画表!EXCEL一拖就完成了!”上班第一天,我瞥见他支着老花眼镜,吭哧吭哧地做报表,不禁嘲笑他的迂腐,给他贴上了“老顽固”、“死脑筋”的标签。“真那么神奇?它能做表间平衡吗?你能教我用电脑吗?”他一连串的发问,像个小学生。我懵懵地点点头,他高兴极了。中午吃完饭后,他拖着我坐在电脑桌前,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戳着键盘。我在旁无事,翻开他做的报表,咦,这个“老家伙”还真有两把刷子——宋体字、黑体字、正楷字写得有模有样,表中有一点瑕疵,都用红笔圈起来,重新制表。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工作有必要这么认真讲究吗?”我指着报表问他。“每个人的一生是一把直尺,直尺的长度由不了自己,但是多少刻度,却是自己决定的,”老褚顿一顿,“每完成一件工作,就是在人生的直尺上刻上自己的标度。”

学会电脑后,老褚基本不用那把直尺了,但他对直尺的感悟,却让我知道,精彩的人生,就是在人生的直尺上标上自己的刻度,在工作岗位上既要称职有为,又要保持平和谦逊的学习态度。

有一段时间,我对生活感到很迷茫,看着同一批进来的干部或升或迁,官场社会均能举杯应盏,自己却只能每天没日没夜地在办公室加班爬格子,失望、落寞充斥了内心世界。我想起毕业前夕,一位学长星夜从南京赶到徐州,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了我一个晚上:“小兄弟,官场很复杂,你的纯真和理想,会让你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记住,混社会最大的诀窍是没有原则才是最高的原则,官场无路烟酒开道,升迁无门钱色搭桥。”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是我错了,不会变通,不会改变吗?”无聊间,我问起老褚。“你看,这把角尺,如果90度的角尖磨圆了,这尺还有价值吗?”老褚抽出了那把直角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生既要知道改变,更要懂得坚持。随波逐流,虽然能顺风顺水,但触礁的风险不言而喻。”

老褚用一把角尺便解开了烦扰我许久的问题。“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在工作日记的封面上抄录了这段七言诗。

一天,我给局机关各科室分发《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位退休留岗的老干部也想要一本。我向他解释只有在职在编的才有。他一听就发火了:“退休的党员就不是党员吗?党员就应该有学习的权利!”一听这话,我也急了:“想要到局长室去拿,我这没你的份!”然后扭头就走。

“真是太气人了,一个退休留用的老干部,凭什么还要这要那的,本来就没他的名额嘛。”到了办公室,我向老褚发牢骚。“干部要学习,那是好事,你先把我的这本发给他吧,下午我找他谈话!”一听他撑腰,我火消了一半。下班前,老褚和颜悦色地跟我说:“你看这圆尺啊,点与点之间明明可以直线到达,为什么要拐个弯呢?那位老同志发火确实不应该,可是,你对老同志的宽容体现在哪个地方?”

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庞龙的《宽容》我读了五六遍,自以为领会了其中精髓,老褚的一把圆尺却量出了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康德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与法治的星空下,如果需要对前16年的从政之路进行反思的话,我庆幸在进入干部队伍时碰上了老褚这样的干部,深深感激他三把尺子的理论,犹如人生的“压舱石”,帮我树立了勤勉工作、守纪律讲规矩、多宽容的价值观,走好了从政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系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