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返贫也是“硬骨头”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石川    

 

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2015年,减少1442万人;2016年,减少1240万人。这组数据,完全可用“脱贫路上高歌猛进”来诠释。

在“点赞”同时,却不能忽略一个严峻现实——那些告别贫困的人口中,会否返贫?又有多少人返贫?如果一边脱贫一边返贫,这边尚未脱贫,那边刚脱贫者却重返贫困者行列,实现预期目标恐怕就非易事。

说到返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直面该命题。比如,34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到因病致贫返贫时,总书记这样回应:“(因病致贫返贫)不可能是全部解决,但是围绕着当前因病致贫的2000万(人群)采取一些‘靶向治疗’,这也是可以考虑的。”38日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他主动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防止返贫,意义重大,将扶贫与防止返贫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否则,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不仅弱化来之不易的扶贫成就,更会让返贫人口陷入沮丧乃至绝望之中。

之所以出现返贫,大抵两个原因。一是遇到难以化解的风险,比如重大疾病,单靠一己一家之力难以抗衡,哪怕享受到大病医保等政策,但因为家底太单薄而无力走出困境。二是贫困家庭享受了“输血”,但自身“造血”功能并不强大,尽管脱贫,但是在致富路上只是刚出发,尚未形成稳定的财产来源。

曾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在西部一个扶贫任务极重的贫困县,前些年政府给贫困户发“扶贫羊”,一户5只成年羊用来繁育。“扶贫羊”发下去了,过了几天包村干部到一户贫困户家里去,一数羊少了一只。“怎么少了一只?”答曰:“(孩子)他舅来了。”过了几天,包村干部来了一看,羊又不见了一只。“怎么又少了一只?!”“他舅又来了。”

看似段子,实则真事。单纯给贫困户送钱送物,他们即便暂时脱贫,恐怕也难以持续。“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可一世。有了强大的“造血”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水涨船高,哪怕遇到了飞来横祸,也可能东山再起。

防止返贫,并无捷径可走。增强“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径,比如送项目下乡、送科技到村。科技在手,脱贫效果立竿见影。如,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培植出的谷子,以高产优质抗旱节水闻名,在他努力下,贫困乡农民靠种地摆脱了贫困,一颗颗小谷粒变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疙瘩”,这正是科技扶贫的魅力之所在。防止返贫,还应该在扶智与扶志上做文章。如果不改变懒汉思想,恐怕给他们再多羊、跟进再多配套措施,也解决不了问题。

“一定绣好精准扶贫这朵花”,无论脱贫还是扶贫,本身都是反贫,都要立足精准,在反贫过程中更应该精准地警惕返贫。当前,上上下下已把扶贫攻坚当成了一场硬仗来打,也应该把防止返贫当成硬骨头来啃,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让他们更有尊严。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职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