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民生水平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王 健


正确分析和评价民生水平,是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参考和依据。衡量特定地区的民生水平需要一套极其专业的指标体系来测算,而认可度、公平度、正义度、稳定度应作为贯穿其中的认识维度和价值追求。

一看“认可度”。民生投入算不算数,要老百姓说了算。每年开“两会”,各级政府都要表一表自己在民生上投入了多少个亿的公共财政,占了多么大的财政支出比例。这当然是好事,但关键是要搞清楚哪些账可以算在民生的头上,不能把什么都往民生的筐子里装。例如,有的地方热衷于修收费公路、建豪华歌剧院、盖摩天大楼,并把这些都归于民生投入。但百姓买不买账呢?老百姓可能一边开着车飞驰在收费公路上,一边骂政府昧着良心赚钱;一边在歌剧院欣赏美轮美奂的歌舞剧,一边骂政府建这种高收费场所是搞奢靡;一边在外地来的亲友面前夸耀本地的摩天大厦“高大上”,一边暗骂政府引入资金建这些奢华项目是搞政绩工程。类似政府决策,并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老百姓需要什么、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地方政府要么没搞清楚,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二看“公平度”。如果一项民生政策,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必然造成不公平感。如近期舆论热议的公费医疗问题、养老金问题,为什么极少数人可以享受公费,而大多数人却必须自掏腰包?再如,为什么很多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驻地附近?这些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权力自我服务弊端,在老百姓心中留下深刻的不公平感。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两个化”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中央对人民群众公平感的重视。巩固政权,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政府的公平度。

三看“正义度”。自然界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铁律,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发展。人类要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的,就需要匡扶正义,实现公平公正,凝聚人心士气。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浙江农林大学食堂坚持20年提供一些5角低价菜,每天亏损1000多元,被誉为良心食堂,广受赞誉。政府必须扶持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此类民生措施所体现出的道义感,比建多少高楼大厦、高速公路都能赢得民心,都能巩固政权。在民生考核或评价指标体系里,设置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公共财政支出考核指标,广大人民群众肯定会拍手称快。

四看“稳定度”。近几年来中央取消了实行数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学杂费,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民生政策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其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各级领导干部逢年过节带点米面油、包个红包慰问经过挑选的困难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政府都要善于体察民情、凝聚民智、吸纳民意,把老百姓能够得实惠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通过各级政府令、地方人大立法等形式固定下来,持续下去。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